"菩萨清凉月":菩萨如清凉明月,
"游于毕究空":遨游于空明澄澈之境。
"众生心水净":众生之心若如清水般纯净,
"菩提影现中":觉悟便会如影映现其中。
"忍观伏尘劳":以坚韧之心观照降伏尘世烦忧,
"波澄泥著底":犹如水波澄清、泥沙沉底。
"八风动地来":当利衰毁誉等八风动地而来,
"尘劳还复起":烦忧又会如浪涛重新翻涌。
"觉海性澄圆":觉悟之海本性澄明圆满,
"浪时无不浑":生起波澜时难免浑浊。
"即浑即澄彻":但浑浊与澄明本自一体,
"个是涅盘门":这便是通往超脱的门径。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诗歌围绕“澄心”境界展开,阐释禅宗哲学精髓,表达了“人世间”与“出世间”叠合的沉浸式超越及感性活泼的理性生活追求。
2. 写作手法
比喻:“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将众生之心比作水,把“菩提”(觉悟)喻为水中倒影,生动表明内心纯净如澄澈之水时,觉悟便会自然显现,以常见的生活现象阐释抽象的修行道理,通俗易懂。对比:“忍观伏尘劳,波澄泥著底。八风动地来,尘劳还复起”形成前后对比,先写通过修行克制使内心如波平泥沉般平静,后写外界“八风”(利、衰等八种境遇)袭来时,尘劳烦恼又重新泛起,突出修行过程的反复与艰难。
3. 分段赏析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究空”两句以“清凉月”喻菩萨,点明菩萨遨游于空明澄澈之境,奠定了诗歌空灵超脱的基调。一个“游”字赋予菩萨灵动之感,展现出超凡脱俗的自由状态。“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将众生之心比作水,说明当内心纯净无染时,“菩提”(觉悟)便会如同水中倒影般自然显现。此句用形象的比喻,阐述心性与觉悟的关系,通俗易懂。“忍观伏尘劳,波澄泥著底”描述以坚韧之心观察并降伏尘世的烦恼与辛劳,如同水波平息,泥沙沉淀,使内心恢复平静澄澈,体现修行中克制与沉淀的过程。“八风动地来,尘劳还复起”指出即便经过修行让内心平静,但当外界的各种诱惑、干扰(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如同狂风般袭来时,尘劳烦恼仍会重新泛起,揭示修行的艰难与反复性。“觉海性澄圆,浪时无不浑”把觉悟之海比作本性澄澈圆满的水,当泛起波浪时就会变得浑浊,说明觉悟之性虽本自清净,但受外界影响仍会被遮蔽,形象地解释了心性与外界干扰的关系。“即浑即澄彻,个是涅盘门”点明浑浊与澄澈本为一体,认清这一点,便是通往“涅盘”(超脱生死)的门径。此句打破对清净与浑浊的对立认知,体现禅宗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是对“澄心”境界的核心诠释。
上一篇:宋·张尧同《嘉禾百咏·芙蓉塘》
下一篇: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