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近高楼伤客心":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
# 客心:客居者之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 登临:登高观览。临,从高处往下看。
"锦江春色来天地":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
# 色来天地:色来:一作水流。来天地:与天地俱来。,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
"玉垒浮云变古今":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 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玉垒,山名,在四川都江堰市、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北极朝廷终不改":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
# 北极朝廷终不改:“北极”二句:是说唐代政权是稳固的,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唐代宗广德年间九月,吐蕃军队东侵,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引导吐蕃人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十月下旬,郭子仪收复长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进攻,占领了松州、维州等地。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 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
"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
# 还祠庙: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还:仍然。,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日暮聊为《梁甫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 《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这里代指此诗。《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这里的“梁甫吟”即指这首诗。梁甫,一作:梁父。,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时伤怀诗。诗中围绕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所想展开。诗人在万方多难之际登楼,见繁花而伤心,览山河壮观,思天下大势,咏古迹而怀人。既表达了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虑,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与民族历史的追怀,也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颔联借“锦江春色”“玉垒浮云”之景,既写自然壮丽,又暗喻历史变迁、国家动荡,情景交融。用典: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用典,借刘禅宠信宦官致国亡的典故,暗讽唐代宗宠信宦官误国,含蓄表达对当朝统治者的批判。对比:尾联隐含诸葛亮与刘禅的对比,诸葛亮忠贤辅国,刘禅昏庸亡国,二者对比鲜明,凸显对当朝统治者治国不力的讽刺,深化诗歌讽喻主题。
3. 分段赏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首联两句提纲挈领。在万方多难的时代背景下,客居他乡的诗人满怀愁绪登上高楼。眼前繁花盛开,本应赏心悦目,诗人却因国家灾难深重而黯然神伤,以乐景写哀情,运用反衬手法,强化了内心的伤感。这种因果倒装的写法,使起笔突兀,吸引读者注意。“登临”二字则统领后文,为诗人接下来抒发各种感慨做铺垫。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从登楼所见之景着笔,描绘出锦江春色奔腾而来,玉垒山浮云变幻的壮阔画面。上句从空间维度拓展,下句从时间角度延伸,营造出宏阔悠远的意境。诗人由浮云的飘忽不定联想到国家的动荡不安,既表达了对山河的热爱,也勾起对民族历史的回忆。同时,诗人登高向西北眺望,展现出其心怀国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这两句聚焦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联想到国家局势。尽管大唐朝廷历经风雨,但代宗重回长安,象征着朝廷根基未改,流露出强烈的爱国之情。“西山寇盗莫相侵”针对吐蕃侵扰,义正辞严地发出警告,在焦虑中透着坚定信念,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侵略者的愤慨。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诗人在日暮时分,看到先主庙与后主祠,不禁联想到后主刘禅。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而唐代宗李豫重用宦官,致使国事艰难,二者极为相似,诗人借此对统治者进行委婉批评。同时,“聊为《梁甫吟》”表明自己空有济世之志,却无路报国,只能以吟诗排遣心中忧虑,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无奈。全诗将国家动荡、个人感怀与眼前之景紧密融合,寄景抒情,用字凝练,对仗工整,意境宏阔深远,尽显沉郁顿挫的诗风。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流水对增强了诗歌的灵动性。在炼字方面极为精妙,各句(末句除外)第五字的锤炼,精准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与心境。首句“近”字和末句“暮”字,兼顾空间与时间,增强了意境立体感,远近景相互配合,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
4. 作品点评
《登楼》体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全诗将自然景象、历史典故与家国忧思融合,从登楼所见延伸至国家命运,语言凝练,气势雄浑。既展现山河壮美,又深含对时局的忧虑,以古鉴今,情感沉郁而坚定,是杜甫忧国忧民情怀与诗歌艺术高度结合的诗作。
# 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老杜七言律诗一百五十九首,当写以常玩,不可暂废。今“登览”中选此为式。“锦江”、“玉垒”一联,景中寓情;后联却明说破,道理如此,岂徒模写江山而已哉!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刘云:先主庙中乃亦有后主,此亡国者何足祠!徒使人思诸葛《梁父》之恨而已。《梁甫吟》亦兴废之感也。武侯以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谭云:常人以“花近高楼”,何伤心之有?心亦有粗细雅俗,非其人不知。钟云:对花伤心,亦诗中常语,情景生于“近高楼”三字(首句下)。钟云:动不得,却不板样(“锦江春色”二句下)。钟云:七字蓄意无穷(“可怜后主”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此诗妙在突然而起,情理反常,令人错愕;而伤之故,至末始尽发之,时竟不使人知,此作诗者之苦心也……首联写登临所见,意极愤懑,词犹未露,此亦急来缓受,文法固应如是。言锦江春水与天地俱来,而玉垒云浮与古今俱变,俯视宏阔,气笼宇宙,可称奇杰。而佳不在是,止借作过脉起下。云“北极朝廷”如锦江水源远流长,终不为改;而“西山寇盗”如玉垒浮云,悠起悠灭,莫来相侵。……“终”、“莫”二字有微意在。
明王嗣奭《杜臆》
# 冯班:拘情景便非高手。查慎行:发端悲壮,得笼罩之势。纪昀;何等气象!何等寄托!如此种诗,如日月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无名氏(乙):起情景悲辏,三、四壮丽不板,五、六忠赤生动,结苍深,一字不懈,殆亦可冠长句。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三、四空头,且带俚气,凡说豪、说霸、说高、说大、说奇、说怪,皆非本色,皆来人憎。第五句有疵,结二语浑浑大家。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李因笃云:造意大,命格高,真可度越诸家。
清刘濬《杜诗集评》
# 起二句呼应。后六句皆所以伤心之实。因登楼而望西北,上句有兴亡之感,落句公以自况。
不详《唐诗训解》
# 周敬曰:三、四宏丽奇幻,结含意深浑,自是大家,蒋一葵曰:起二句呼应,后六句皆所以伤心之实。第三句野马絪缊,极自万里;第四句苍狗变化,瞬息千年。五、六因登楼而望西北,末上句有兴亡之感,落句自况。徐中行曰:天地、古今,直包括许多景象情事。郭浚曰:此诗悲壮,句句有力,须看他用字之妙。黄家鼎曰:触时感事,一读一悲怆。周珽曰:酸心之语,惊心之笔,落纸自成悲风凄雨之状。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胸中阔大,亦自诸家不及。
明邢昉《唐风定》
# 朱瀚曰:俯视江流,仰观山色,矫首而北,矫首而西,切登楼情事;又登楼以望荒祠,因念及卧龙一段忠勤,有功于后主,伤今无是人,以致三朝鼎沸,寇盗频仍,遂彷徨徙倚,至于日暮,犹为“梁父吟”,而不忍下楼,其自负亦可见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吴敬夫云:气色语,然已藏下感时意矣(“玉垒浮云”句下)。唐士雅云:警吐蕃须峻,三字甚健。敬夫云:词气太婉,于情事未称(“西山寇盗”句下)。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五、六与“今”字有血脉,结则吊古之意。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申涵光曰:“北极”“南山”二语,可抵一篇《王命论》。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 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首二句倒装突兀。李子德云:造意大,命格高,真可度越诸家。吴东岩曰:“可怜”字、“还”字、“聊为”字,伤心之故,只在吞吐中流出。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律法甚细,隐衷极厚,不独以雄浑高阔之象,陵轹千古。妙在倒装(“花近高楼”二句下)。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次句只了“伤客心”三字。下最难接。看此词句浑雅,而兴韵无亏,绝不堕怒骂一流。首二句在后人必云:“花近高楼此一临,万方多难客伤心。”盖不知唐贤运意曲折,造句参差之妙耳。若尾联之寓意保曲,更万非所及。全诗以“伤客心”三字作骨。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雄浑天成,茏罩一切。钱笺谓代宗任用程元振、鱼朝恩致蒙尘之祸,故以后主之任黄皓比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虚处取神,其实一字不闲投,逐句接递,故为奇绝。
不详《历代诗法》
# 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此秘决也。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自“花近高楼”起便意兴勃发。下句虽奇廓,然故平实有至理,总是纵横千万里,上下千百年耳(首四句下)。
清毛奇龄、王锡编《唐七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