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弦促柱听秦筝":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
# 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无限秦人悲怨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
# 似逐春风知柳态:“似逐”两句:似,好像。逐,追逐。态,状态,情态。随,追随。识,认得,辨别。
"如随啼鸟识花情":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 识:认得,辨别。,随:追随。
"谁家独夜愁灯影":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
# 灯影:灯下的影子。,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
"何处空楼思月明":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 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更入几重离别恨":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
# 几重:几层。,更:更加,愈加。
"江南岐路洛阳城":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 江南岐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唐代边塞诗人
柳中庸(?~775),唐代诗人。名淡,以字行,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天宝中,师萧颖士,颖士爱其才,以女妻之,安史之乱后至江南。大历年间中进士,曾授洪府户曹,未就任。柳中庸工诗,与卢纶、李端、张芬为诗友。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其中《征人怨》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柳中庸的诗意气消沉,缺乏盛唐气象。代表作品有《听筝》。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借筝声抒发深沉的感时伤别之情,以声传情,将听觉感受与离别愁绪交融,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2. 写作手法
通感:诗中虽未直接用象声词写声,但通过描写弹筝的动作“抽弦促柱”,让读者仿佛能听到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以动作写声音,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是一种通感的手法。想象:围绕“悲怨”二字展开丰富想象,“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将乐声与大自然景物融合,想象出柳条摇荡、柳絮追逐等暮春情景设问:颈联“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以“谁家”“何处”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筝声所构成的音乐形象,同时使诗歌富有变化之美。借景抒情:“江南歧路洛阳城”通过描写江南的歧路和洛阳城,将抽象的“离别恨”具体化,借助这些景象营造出一种悠远、迷茫且充满离愁别绪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怨和对亲人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抽弦促柱听秦筝”中,“抽弦促柱”生动展现了弹筝时特有的手法,随着指尖灵动变换,忽急忽缓、抑扬顿挫的筝音倾泻而出,传入诗人耳中。“听”字作为全诗题眼,统摄全篇,诗人凝神细品,将听觉感受化为内心触动。而“无限秦人悲怨声”一句,诗人由秦筝之音联想到秦人之声,瞬间为全诗奠定了感时伤别、悲怨深沉的基调,也由此展开对筝声的丰富想象与细腻描摹。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极具巧思,诗人打破常规,将乐声与自然景物相融合,使原本抽象的悲怨乐声化作具体可感的鲜活画面。在读者眼前,暮春时节柳条轻摇、柳絮纷飞,落英飘零间杜鹃啼鸣,春风、杨柳、花鸟皆饱含深情,不仅赋予乐声画面感,更烘托出浓浓的伤春惜别之情。颈联“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视角从自然转向人间,以更加细腻的笔触刻画人世悲欢。“独”“空”二字,将画面渲染得孤寂清冷,深刻凸显出盼归思人、离愁别绪的沉重。“愁灯影”“思月明”含蓄委婉,仅描绘灯前孤影、楼头明月之景,便能让人深切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思念。相较于直白表述,这种含蓄的写法更具韵味。此外,此联运用暗喻与“谁家”“何处”的疑问句式,既与上联形成错落变化之美,又能激发读者想象,使每个人都能结合自身经历,从画面中领略筝声塑造的音乐意境。尾联“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则将情感进一步升华。联系当时背景,诗人族侄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远方,这两句诗显然是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在原有悲怨基础上,增添了身世飘零、命运无常的感慨,使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以筝声为主题的诗作中,诗人充分发挥想象,运用别出心裁且精准传神的比喻,围绕筝弦所奏出的悲怨之音展开铺陈。全诗聚焦于“声”却不直接摹写声音,通篇未用任何象声词,而是另辟蹊径,通过细腻刻画各类暗含“悲怨”特质的意象来传递情感。如借春风拂柳、啼鸟啁啾、独夜灯影、空楼明月等画面,以形写声、寓声于景,巧妙唤起读者的通感与联想。读者仿佛能透过文字看见画面,又从画面中“听见”筝音的哀怨缠绵,实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精妙艺术境界,让无形的音乐化作可触可感的诗意表达。
上一篇:唐·白居易《西岩山》
下一篇:唐·李白《送陆判官往琵琶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