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出有浮桥":黄河水流之处架设有浮桥,
# 浮桥:指河阳桥。
"晋国归人此路遥":要回晋国的人此路十分遥远。
# 晋国:指今山西一带,春秋时期为晋国之地。
"若傍阑干千里望":若倚着栏杆向千里之外眺望,
# 阑干:即栏杆。,傍:倚靠。
"北风驱马雨萧萧":只见北风卷着骤雨,马儿在雨中前行。
# 萧萧:凄清的样子。此处形容风雨声。
唐代边塞诗人
柳中庸(?~775),唐代诗人。名淡,以字行,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天宝中,师萧颖士,颖士爱其才,以女妻之,安史之乱后至江南。大历年间中进士,曾授洪府户曹,未就任。柳中庸工诗,与卢纶、李端、张芬为诗友。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其中《征人怨》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柳中庸的诗意气消沉,缺乏盛唐气象。代表作品有《听筝》。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在河阳桥送别友人的场景,借河阳桥边的景象,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营造出情韵悠长、萧疏淡雅的意境。
2. 分段赏析
“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此句意为:滔滔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河面上横跨着河阳浮桥。在此送别友人归往晋国故地,那迢迢路途延伸至无尽远方。晋国,即如今山西一带,春秋时期属晋国疆域。首句紧扣诗题中的“河阳桥”,次句呼应“送别”。起笔由远及近,景象从线化为点。黄河似一线蜿蜒而来,至河阳桥处汇聚成一个点。诗人送友人回山西,称“晋国归人”,这是近景的点。而友人踏上的归程伸向远方,又化作远景的线。一个“遥”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送别时,友人身影渐远渐淡,直至消失天际,而诗人仍伫立原地,久久不愿离去,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这两句中,画面从线到点,再由点到线,景象在远景与近景间转换。如此循环往复,恰似人世间聚散离合的无常。“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说的是:倚靠栏杆,眺望千里之外友人的归处,只见北风呼啸,细雨淅沥,吹拂、打落在载着友人远去的马身上。这两句紧承上句的“遥”字展开。凭栏远眺友人至千里之遥,生动描绘出送别的场景。“千里”与“遥”相互呼应,前面加上“若”字,语气更为委婉。末句是诗人眺望时所见之景。“北风驱马”是视觉感受,“雨萧萧”则兼具视觉与听觉。友人北行,马被北风驱赶。一个“驱”字,深刻体现出诗人不舍友人离去,却又无可奈何的内心痛苦。此时,萧萧雨声交织,更添惆怅之感。全篇原本静谧的诗境瞬间变得喧闹,令人心烦意乱,余韵悠长,回味无穷。
上一篇:唐·李中《夏日书依上人壁》
下一篇:唐·羊士谔《寄裴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