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人间乐事稀":人老了以后生活中就少了兴味和趣事,
# 乐事稀:即生活中少了兴味和趣事。
"一年容易又春归":一年又一年很快就过去,又是一年春归去。
"市桥压担莼丝滑":桥头的集市上,担子里的莼菜分量很大,
"村店堆盘豆荚肥":村边的小店用粗瓷碟子以招待顾客,豌豆黄豆正饱满。
# 村店:村边的酒店。
"傍水风林莺语语":靠着水边的树林中,随风传来声声莺语,
"满原烟草蝶飞飞":市上人家的园内,碧草如烟,蝴蝶翻飞。
# 烟草:青草。
"郊行已觉侵微暑":在郊外游玩已经能感觉到暑气侵人,
# 侵微暑:开始感到暑气侵人。
"小立桐阴换夹衣":在梧桐阴下站立片刻,便取出单衣换下了夹衣。
# 桐阴:梧桐树阴。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初夏行平水道中》是南宋陆游创作的七言律诗。题材为出游见闻,描绘了诗人在初夏时节行于平水道中的所见所感。诗开篇感慨人越老生活中乐事越少,运用先抑后扬手法。颔联呈现桥畔村头集市风光,莼丝担与村店充满生活气息;颈联转向自然景观,选取极具江南和初夏特征的风物,情致盎然。尾联呼应题目,表达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与兴奋,尽显游乐兴致与欣喜之情。全诗境界清新明丽,风格委婉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即便晚年历经坎坷、闲居在家,这份热忱也从未削减,读来令人心醉神怡,深刻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2. 写作手法
先抑后扬:诗的首联“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诗人先感慨随着年岁增长,生活中的乐事愈发稀少,且春天又匆匆归去,营造出一种略显低沉的氛围,此为“抑”。但随后的颔联、颈联和尾联,通过描绘平水道中桥畔村头的集市风光,如“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以及自然景观“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园烟草蝶飞飞”,还有自身对季节变化的感受,展现出出游的喜悦与兴致,是为“扬”。这种手法使诗歌情感有起伏,增强了感染力,更凸显出诗人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的惊喜。借景抒情:颈联“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园烟草蝶飞飞”,诗人描绘了傍水的风林中有莺啼声声,满园的烟草间蝴蝶飞舞的美好景象。通过这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景观,不着痕迹地将自己出游时的欣喜之情融入其中,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3. 分段赏析
首联“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诗人抒发人生感慨,随着年岁渐长,生活中的乐事愈发稀少,且春天匆匆离去。结合陆游一生有志难伸、被迫赋闲的经历,此句虽出语平和,却通过“容易”“又”隐约透出对光阴空逝、壮志未酬的感慨,奠定了全诗情感基调,为后文情感转折铺垫。颔联“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描绘江南集市风光。“滑”字精准体现莼菜特色,“压”字可见担中莼丝数量多,且桥头设担位置巧妙。村店中堆盘的豆荚是江南村俗,用以佐酒,展现出初夏时令特点与江南水乡地方特色。这里巧用《世说新语》中关于莼菜的典故,既体现莼菜之美,又增添文化底蕴,凸显江南风味。颈联“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园烟草蝶飞飞”,转而描绘初夏自然风光。傍水林中,莺啼声声,园内碧草如烟,蝴蝶纷飞。动词叠用,“莺语语”“蝶飞飞”使情景更显热闹,增强亲切之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与首联的感慨形成鲜明对比,情感在此上扬。尾联“行穿荇藻方塘晚,小立桐阴换夹衣”,写郊行许久后,暑气渐侵,诗人在梧桐树荫下换下夹衣这一生活琐事。“小立桐阴换夹衣”生动且富有情趣,梧桐历来象征清节,更增添几分雅致,呼应出游主题,同时以闲适画面结尾,让诗人的欣喜之情自然融入其中,虽无“喜”“乐”字眼,却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4. 作品点评
《初夏行平水道中》价值颇高,丰富了陆游诗作题材,展现别样生活情趣。写作上,先抑后扬,开篇感慨引出美景描绘。用词精准,“滑”“肥”勾勒集市烟火气;叠词妙用于颈联,凸显自然生机。其在文学地位上,是陆游闲适之作代表,拓宽了创作风格边界。亮点在于全诗如初夏行游图,虽无直接抒情名句,却处处洋溢对生活热爱,尽显诗人即便暮年仍向往美好的情怀,艺术感染力强。
# 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游乐的兴味和喜悦的心情。全诗境界清新明丽,风格委婉自然,足见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至老不衰。
宋刘扬忠《陆游诗词选评》
上一篇:宋·张履信《翠微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