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塘摇滟接星津":碧绿如染的塘水波光滟滟倒映着星河,
# 星津:指星河,银河。
"轧轧兰桡入白蘋":小船在“轧轧”的船桨声中驶入白蘋丛中。
# 白蘋:一种浅水中生长的草本植物,亦称“田字草”、“四叶菜”。,兰桡:对船桨的美称。,轧轧:形声词,摇动船桨时发出的声音。
"应为洛神波上袜":水面盛开的莲花就像洛神仙女的袜子,
# 洛神:洛水女神。
"至今莲蕊有香尘":到如今莲蕾之上还留有洛神仙女的香尘。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描绘夜晚荷塘景致,前二句以 “绿塘摇滟”“兰桡入白蘋” 刻画动态塘景,后二句借 “洛神波上袜”“莲蕊有香尘” 展现莲花的飘逸与清幽之态,通过咏物传递对莲花之美的赞颂。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前二句以塘水 “摇滟”、“兰桡轧轧” 的动态描绘塘景,后二句通过 “莲蕊有香尘” 的静态特征突出晚间氛围,动静结合丰富画面层次。拟人:后二句以 “洛神波上袜” 拟人化比喻,赋予莲花、莲叶轻盈飘逸的动态美感,使其形象更具超凡气质。用典:借用曹植《洛神赋》中洛神凌波微步的典故,以 “洛神波上袜” 含蓄形容莲花莲叶的轻盈飘逸之姿,咏莲而不直写莲,用典自然雅致。
3. 分段赏析
此诗前二句描摹塘景,以塘水 “摇滟” 之态与 “兰桡轧轧” 之声,构建动态画面。首句中 “接” 字巧妙勾连 “摇滟” 塘水与 “星津” 夜空,既呈现水天相接之景,又借 “星津” 暗寓夜晚时分;次句以 “入” 字刻画 “兰桡入白蘋” 的过程,自然展现船行荷塘的动态画面,二者结合,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呈现荷塘夜晚的灵动之美。后二句并不直接描写莲花,而是以拟人化手法,借用洛神典故,把 “洛神波上袜” 比喻莲叶、莲花,赋予其轻盈飘逸之态;同时抓住 “莲蕊有香尘” 的静态特征,既展现塘景的清幽韵味,又以莲花夜间独有的 “香气”,再次点明 “晚” 的时间背景,含蓄传递出对莲花之美的喜爱。
4. 作品点评
全诗咏莲却不直接言“莲”,以精巧布局串联景物。前二句动态勾勒塘景,后二句借典故静态摹写莲之韵致,景物间衔接自然紧密。全诗于有限字句内,融合动态画面与静态意象,既展现荷塘夜景的灵动清幽,又暗含莲花的飘逸高洁,内容丰富且结构细密,尽显咏物诗含蓄传情的艺术特色。
# 婆娑起舞的莲叶广阔得连接着天上的星津银河。忽然响起一阵划桨的轧轧声。那是赶来游览观赏的人打破了这儿的恬静。于是满湖上下飘荡起了荷花的清香。很让人想到上古伏羲氏之女宓妃(洛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所带来的那股郁郁的馨香。诗人所展示的美妙盛境,如何不让我们反复吟诵,再感受一回悠远的意境呢?这种不露痕迹地应用典故,平添了一种神韵一种神奇。
现代李昌祥《咏莲诗词精粹》
上一篇: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下一篇:唐·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