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野天昼晦":北风席卷旷野,白昼如同昏暗的暮夜,
"雨如弩镞穿屋背":暴雨如弩箭般,穿透了房屋的脊背。
"老夫下床行蹑屐":老夫慌忙下床,趿着木屐躲避风雨,
# 屐:一作履。
"稚子抱书坐持盖":幼子抱着书卷,坐着撑起一把伞盖。
"岂无长楸与巨竹":难道没有高大的楸树与粗壮的竹子,
"干折枝摧共颠沛":但它们枝干折断,在风雨中一同颠沛。
# 摧:一作携。
"孰能不动安如山":谁能像山一样稳固、不为风雨动摇?
"屹立庭前独苍桧":唯有那苍桧,在庭前傲然屹立不摧。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全诗通过描绘狂风暴雨中苍桧屹立,表达对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后四句以长楸、巨竹于骤雨狂风中枝干断裂、零落成泥的惨状,与苍桧“安如山”的傲然姿态形成鲜明对比,借此凸出苍桧刚直不阿的铮铮风骨,含蓄表达诗人对坚贞不屈品格的由衷礼赞。
3. 分段赏析
“北风卷野天昼晦”一句,描写了呼啸的北风席卷旷野,致使天色变得黯淡无光,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氛围,有先声夺人之效,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环境的恶劣与压迫,也为下文风雨的到来做了有力铺垫。“雨如弩镞穿屋背”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比作弩射出的箭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势的猛烈。弩的威力强大,射程远且力道刚猛,以此形容雨,足见雨下得极为迅猛,不可抵挡。同时,这句诗也隐晦地表达出诗人生活贫困,住宅简陋,连风雨都难以抵挡。“老夫下床行蹑屐”描绘出诗人在狂风暴雨来临时,仓促地穿上鞋子下床避雨的情景,体现出诗人在恶劣天气下的慌张与狼狈,从侧面烘托出风雨的强大破坏力。“稚子抱书坐持盖”刻画了小孩子在风雨中,安静地坐在那里,一手抱着书,一手撑着伞的画面。与诗人的慌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稚子的镇定自若,也展现出孩子在困境中的从容不迫。“岂无长楸与巨竹,干折枝摧共颠沛”,这两句的视线从屋内转到屋外。长楸与巨竹本是高大粗壮的树木,然而在狂风暴雨面前,非但不能抵抗,反而枝干被风雨折断,备受摧残,落得狼狈倒仆的下场,由此进一步强调了风雨的强大力量以及环境的艰难困苦。“孰能不动安如山,屹立庭前独苍桧”运用反问修辞,与前面长楸、巨竹在风雨中的惨状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唯有苍桧能够在风雨中安稳如山,傲然挺立。苍桧象征着坚韧不拔、历经沧桑而依然坚定的精神品质,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精神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是诗人自身人格的写照,借苍桧自勉,表明自己即便身处逆境,也能坚守自我、不屈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