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uàn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2
guī
zhōng
shào
zhī
chóu
chūn
níng
zhuāng
shàng
cuì
lóu
jiàn
tóu
yáng
liǔ
huǐ
jiào
婿
fēng
hóu

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逐句剖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

# 愁:相思离别之愁。,不知:一作:不曾。

"春日凝妆上翠楼":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 凝妆:盛妆。

"忽见陌头杨柳色":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

# 陌头:路边。

"悔教夫婿觅封侯":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悔教:后悔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闺怨》是唐代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围绕闺中少妇情感变化,展现闺怨之情。写作手法上,善用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诗的首句看似违背“闺怨”题面,实则为后文情感转变蓄势;中间句写少妇春日登楼,末句写其因景生情后悔。其特点是含蓄蕴藉,以少胜多。该诗体现了王昌龄绝句善于捕捉人物瞬间心理变化的高超技艺,在唐代闺怨诗中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情感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闺怨》由唐代王昌龄所写。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是许多人的生活理想。王昌龄约在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于去过西北边陲时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闺怨》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属于闺怨诗题材。此诗刻画了一位闺中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起初的“不知愁”,到因春日登楼所见陌头杨柳色而触景生情,后悔让丈夫去从军建功封侯,深刻反映了当时闺中女子的情感生活和世态人情。

2. 写作手法

欲抑先扬:开篇“闺中少妇不知愁”故意违背闺怨诗常情,先营造出少妇不知愁的状态,为后文情感的陡然转变做铺垫,使情感落差更大,增强诗歌感染力。触景生情:“忽见陌头杨柳色”一句,以杨柳色这一常见春色触动少妇内心,引发她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和对丈夫的思念,进而产生后悔情绪,情景交融,自然流畅。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看似与“闺怨”主题相悖。实则作者如此构思,是为了展现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蜕变。其丈夫从军远征,长久离别,本应生愁。然而她“不曾愁”,一方面因其青春年少,生活顺遂,家境优渥;另一方面,也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第二句以春日登楼赏景之举,具体呈现她“不曾愁”的状态。春日清晨,她精心梳妆后登上高楼,此行为并非为排解愁绪(若要遣愁,何须精心装扮),而是为了赏春自乐。此句描绘少妇青春的欢快,为后文写其青春虚度、心生怨旷埋下伏笔。后两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全诗关键,堪称“诗眼”。少妇所见不过是普通杨柳,“忽见”之妙,在于见到杨柳后引发的联想与心理剧变。在古人心中,杨柳不仅是“春色”的象征,更是别离时友人相赠之物,折柳相赠的习俗由来已久,杨花柳絮的迷蒙与人们的离愁别绪相似。所以,少妇看到春风中摇曳的杨柳,不禁思绪万千。她会忆起往昔夫妻间的恩爱甜蜜,惜别时的深情厚谊,感慨自己的美好青春在孤独中悄然流逝,眼前春光虽好却无人共赏。她或许还会牵挂丈夫戍守的边关,是黄沙弥漫,还是也有杨柳依依?这一瞬间的联想,如导火索般,点燃了她心中久积的幽怨、离愁与遗憾,“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情感自然喷薄而出。这里的“忽见”,表明杨柳只是触发其情感变化的外在因素。倘若没有她平日里情感的沉淀,没有那些希冀、无奈、哀怨与幽愁,杨柳便难以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绪。少妇情感变化看似突兀,实则顺理成章。本欲登楼赏春,却反惹幽怨,这一变化迅速而突然,却又恰到好处。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生动呈现了少妇心理的急剧转变,却未点明变化的缘由与过程,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去品味其中深意。

4. 作品点评

《闺怨》语言简洁凝练,仅二十八字,便生动展现出少妇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世界。情感表达含蓄深沉,不直接写怨,却将怨情蕴含于场景与心理刻画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从题材看,作为闺怨诗,它突破了单纯写相思离别的俗套,深入挖掘女性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特征,具有独特的思想深度。在王昌龄的作品中,此诗体现了他擅长捕捉人物瞬间情感变化并加以细腻描绘的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宫情闺怨作者多矣,未有如此篇与《青楼曲》二首,雍容浑含,明白简易,真有雅音,绝句中之极品也。

明文学家顾璘《批点唐音》卷十三

# 此诗只看“闺中少妇”四字,通首于此上描写。“忽见陌头杨柳色”,用“色”字妙。柳色自黄而绿、绿而青,犹女儿时面色黄,妇人面色红冶也。

明诗人徐增《而庵说唐诗》

# 感时恨别,诗人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二句,语境一新,情思婉折。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此即《国风》妇人感时物而思君子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唐人绝句实具风雅遗音。

明末清初学者黄生《唐诗摘钞》卷四

# 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同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虫鸣思觏,南国之正音;萱草痗心,东迁之变调。闺中之作,近体之《二南》欤?

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六

# 触景怀人,精采迸射,却自大雅。

清学者吴瑞荣《唐诗笺要续编》卷七

# “不知”“忽见”四字,为通首关键。

清官员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此诗不作直写,而于第三句以“忽见”二字陡转一笔,全首皆生动有致。

近现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诗人笔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妇”之情态,而人民困于征役,自在言外,诗家所谓不犯本位也。

近现代古典文学家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不说别而别情自见,不言愁而愁思倍增。

原上海沪江大学教授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 这时的“杨柳色”有双重涵义:第一,杨柳春天发青,春天应该是闺中欢乐的季节,看见杨柳色就会意识到生活中的孤独之感;第二,古代风俗离别时折柳以赠行人,“柳”谐“留”音,寓有留恋之意。因此柳色又会勾起回忆,触动别离之愁。这些,都是和第一句的“不知愁”相呼应的。

近现代文艺理论家马茂元《唐诗选》

# 将少妇风韵写得活现。

近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下一篇: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