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巧了不可":刻意追求机巧终不可得,
"得拙从何来":真正的拙朴又从何处寻来。
"打破沙盆一问":打破砂锅追问到底,
"狂子因此眼开":愚昧之人方得豁然开朗。
"弄巧成拙":卖弄聪明反成蠢事,
"为蛇画足":如画蛇添足般多余。
"何况头上安头":何况头上再安头呢,
"屋下盖屋":屋下又盖屋。
"毕竟巧者有余":终究机巧者看似丰盈,
"拙者不足":拙者反而更显不足。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写作手法
对比:“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以“觅巧”与“得拙”形成行为目的与结果的反差。“巧”象征刻意追求的机巧、智术,而“拙”则指向自然本真的状态。诗人以“了不可”强调“巧”的虚妄不可得,又以“从何来”追问“拙”的本源,通过概念对立引发对“巧拙”本质的哲学思考。
2. 分段赏析
“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开篇点明“巧”的不可求性,反问“拙从何来”,暗示拙是自然本真之态。“打破沙盆一问”以打破器物的动作比喻打破思维定式,“狂子”指突破常规之人,唯有摒弃执念,方能洞察本质。反问句式强化哲思,动词“打破”生动传递顿悟感。“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批判过度雕琢的危害,以成语和典故深化主题。本想卖弄聪明,反致失败(如《庄子》中“削足适履”的教训)。“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总结全篇,揭示“巧”与“拙”的辩证关系。表面写“巧者有余”,实则暗讽世人追逐机巧却迷失本心;“拙者不足”则强调质朴之道的稀缺与珍贵。呼应道家“大巧若拙”思想,主张以拙守真。
上一篇:宋·张氏《赠人》
下一篇:宋·李思衍《汴京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