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精帘里颇黎枕":女子睡在水晶帘里玲珑的玻璃枕上,相思怀念着心上人啊,
# 颇黎:李白《玉阶怨》却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颇黎既玻瓈、玻璃。
"暖香惹梦鸳鸯锦":屋室里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
"江上柳如烟":江上青青拂动的柳枝似团团轻烟,
# 江上柳如烟:“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详见《读词偶得》。
"雁飞残月天":大雁悲啼着从只留残月的夜空下飞过。
"藕丝秋色浅":穿着浅淡藕合色的丝绸罗衣,
# 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人胜参差剪":纤手握剪刀,参参差差地剪出人胜佩戴在头上,
# 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双鬓隔香红":红花簪在乌发上,疑否烧却翠云鬟;两缕青丝半遮半掩地搭落在红润脸庞两边,
# 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玉钗头上风":钗头闪荡悠悠,玉钗凤鸣敲砌竹,翠鸟欲飞阵阵风。
# 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诗。通过描写女子精致的居处环境、美丽的衣着装扮,以及借景烘托、细节刻画等手法,含蓄委婉地展现了女子的孤单寂寞与悠悠情思,营造出一种朦胧柔美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烘托:“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通过描写精致的“水精帘”“颇黎枕”以及绣有鸳鸯图案的“鸳鸯锦”,烘托出女子居处的高雅精致,暗示其情操美洁。这些器物从侧面反映出女子的生活情状,让读者能感受到她所处环境的优越与细腻。借景抒情:“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描绘出一幅凄清迷离的春江晓雁图。江岸边柳色如烟,清晨残月尚在,大雁结队北飞。此景之中,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大雁随季节北归,而“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女子思念之人却未归,借这凄清之景抒发女子的孤单寂寞与相思之情,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锦被上“鸳鸯锦”成双成对的鸳鸯,反衬出她的孤单寂寞,强化了女子内心的孤寂之感。借代:“藕丝秋色浅”以淡紫近白的藕合色(“秋色”)代指藕合色丝绸做成的衣裳;“双鬓隔香红”以描写气味和颜色的“香红”代指女子姣好的面容。运用借代手法,使表达更加含蓄、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水精帘里”二句聚焦于近景,宛如电影镜头般,将女主人公生活空间的一角清晰呈现。水晶帘质地晶莹剔透,阳光透过帘子洒入室内,折射出细碎而柔和的光晕,不仅为室内增添了朦胧美感,更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静谧的氛围;玻璃枕触感清凉温润,其光滑细腻的质感,暗示着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仅这两件器物,便以小见大,读者透过这精致的局部,足以想象出女子房中其他陈设的精美考究,更能感受到房主人高雅脱俗、追求美洁的情操。此刻,女主人公正安然入睡于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之中。锦被经香炉熏染,温暖且香气萦绕,这香气似有灵性,丝丝缕缕钻入鼻息,牵引着她进入温柔绮丽的梦境。作者在短短十四个字中,精心排列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三件器物,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更妙的是,词人着意点染室内轻轻浮动的香气和主人公幽远飘缈的梦思,赋予了原本静止的画面以生命的活力,让读者仿佛能看见梦境在香气中流转,充满了浪漫奇幻的色彩,也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埋下了伏笔。“江上柳如烟”二句笔锋一转,切换为远景,如同将镜头拉远,展现出一幅开阔的画面。这一远景与近景紧密相连,始终围绕女主人公的生活与情绪铺陈。清人张惠言认为此二句描绘的是女主人公的梦境,此观点极具见地。在文学创作中,梦境往往是现实的投射,承载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渴望。江岸边,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如烟似雾,朦胧一片,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破晓时分,残月西沉,晨光熹微,给大地披上一层淡淡的轻纱。此时,大雁成群结队,正向着北方飞去,寂静的天空中不时传来它们悠长的鸣叫,声音在空旷的天地间回荡,更添几分寂寥。这是一幅凄清迷离、有声有色的春江晓雁图,每一个元素都充满了诗意与象征意味。冬天已过,春天悄然归来,因避寒飞往南方的大雁,如今正急切地踏上归乡之路。然而,楼上那女子所思念之人,却依旧杳无音信。眼前这熟悉的景致,既是她平日里倚楼眺望时常见的画面,此刻化作梦境,更添了几分孤寂与期盼。此外,锦被上成双成对的鸳鸯图案,与女主人公形单影只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无声地诉说着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让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动人。下阕转而正面刻画女主人公,却依旧延续含蓄深婉的风格,如同剥茧抽丝般,将女主人公的形象与情感缓缓展现。“藕丝秋色浅”一句写女子衣着,词人巧妙地运用借代手法,以秋季成熟的藕所呈现的淡紫近白之色,代指藕合色丝绸制成的衣裳。这种表达不仅点明了衣着的颜色,更赋予其诗意的美感,让人联想到秋日的宁静与温柔,也暗示出女子温婉雅致的气质。“人胜参差剪”描述女子剪制人胜的活动。人胜,又称花胜、春胜,是古代女子喜爱的精美饰品,通常用彩纸或金箔剪刻而成,既可贴于屏风增添雅致,又可佩戴于发鬓尽显娇俏。在唐时风俗中,正月七日(人日)这一天,女子们会精心剪戴花胜,以迎接春天的到来。从女主人公认真剪制人胜的举动来看,表面上似乎兴致盎然,然而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的情感呢?“双鬓隔香红”,词人再次运用借代手法,以描写气味和颜色的“香红”代指女子姣好的面容。“隔”字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展现出双鬓分列脸庞两侧的形象,画面感十足。同时,这个字仿佛赋予双鬓以某种主动性,似有若无地流露出一丝遗憾与不足,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女子内心的惆怅。“玉钗头上风”则描写女子的头饰,玉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风”字名词动用,将头饰的动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轻轻的摆动,既为女子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又仿佛在呼应她内心的波澜。这四句通过描写女子的衣着、头饰以及剪制春胜的活动,虽未直接描绘其形貌,却让读者能从这些细节中想象出她的美丽与可爱。更妙的是,全段未提及她的心事,只是着力渲染她的美好与活动,反而更深刻地凸显出她的孤单处境与悠悠梦思,词人对她的同情也在这含蓄的描写中自然流露,余韵悠长。
# 王右丞诗:“杨花惹暮春。”李长吉诗:“古竹老梢惹碧云。”温庭筠词:“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词:“六宫眉黛惹春愁。”用“惹”字凡四,皆绝妙。
明杨慎《升庵诗话》
# 诗中用“惹”字,有有情之“惹”,有无情之“惹”。隋炀帝“被惹香黛残”,贾至“衣冠身惹御炉香”,古辞“至今衣袖惹天香”,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眉黛惹春愁”,皆有情之“惹”也。王维“杨花惹暮春”,李贺“古竹老梢惹碧云”,皆无情之“惹”也。
明田艺蘅《留晴日札》卷四
# “藕丝秋色染”,牛峤句也。“染”、“浅”二字皆精。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徐士俊评
# 触起。
清谭献《谭评词辨》评“江上柳如烟”句
# 飞卿《菩萨蛮》云:“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作小令不似此着色取致,便觉寡味。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
#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飞卿佳句也。好在是梦中情况,便觉绵邈无际。若空写两句景物,意味便减。悟此方许为词。不则即金氏所谓“雅而不艳,有句无章”者矣。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杨柳岸晓风残月”,从此脱胎。“红”字韵,押得妙。
清陈廷焯《云韶集》
# 梦境凄凉。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 飞卿词极流利,为《花间集》之冠。《菩萨蛮》十四首,尤为精湛之作。兹从《花庵词选》录四首以见其概。十四首言及杨柳者凡七,皆托诸梦境。风诗托兴,屡言杨柳,后之送客者,攀条赠别,辄离思黯然,故词中言之,低回不尽,其托于梦境者,寄其幽渺之思也。
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唐·白居易《放鹰》
下一篇:唐·顾云《咏柳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