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鹰出笼":十月时分,老鹰被放出笼子,
"草枯雉兔肥":此时草木枯黄,野鸡和野兔长得肥壮。
"下韝随指顾":老鹰从臂套上飞下,听从猎人的指挥,
# 下韝:落到袖套上。
"百掷无一遗":多次出击,没有一次遗漏猎物。
"鹰翅疾如风":老鹰的翅膀扇动起来快如疾风,
"鹰爪利如锥":爪子锋利得像锥子。
"本为鸟所设":老鹰这样的能力本来是为捕捉鸟类而生成的,
"今为人所资":如今却被人类所利用。
"孰能使之然":谁能让老鹰听从人的差遣呢?
"有术甚易知":其实有个方法很容易明白。
"取其向背性":利用它对人或顺从或背离的习性,
"制在饥饱时":关键在于控制它的饥饿和饱腹状态。
"不可使长饱":不能让它一直吃得很饱,
"不可使长饥":也不能让它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饥则力不足":饥饿时它就会力气不够,
"饱则背人飞":吃饱了就会背弃主人飞走。
"乘饥纵搏击":趁着它饥饿的时候让它去搏击猎物,
"未饱须絷维":在它还没吃饱的时候,必须用绳索拴住它。
# 絷维:控制。
"所以爪翅功":因此,凭借老鹰爪子和翅膀的本领,
"而人坐收之":而人安坐就能收获成果。
"圣明驭英雄":圣明的君主驾驭英雄豪杰,
"其术亦如斯":所用的方法也是如此。
"鄙语不可弃":这句俗语不可轻视,
"吾闻诸猎师":我是从猎师那里听来的。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表面写放鹰及驯鹰之法,实则借鹰喻人,将圣明君主驾驭英雄的方法与驯鹰之术相类比,表达对用人之道的见解,借具体事物传达抽象哲理。细节描写:“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生动细致地刻画了鹰捕猎时动作迅猛、爪牙锐利的特点,使鹰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为后文阐述驭鹰之术做铺垫。对比:“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通过鹰饥饿和饱腹时不同状态的对比,凸显出控制其饮食对驯鹰的重要性,进而强化所蕴含的哲理。
2. 分段赏析
“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下韝随指顾,百掷无一遗”,诗的开头点明时间是十月,此时秋草枯黄,野鸡野兔正肥美,正是放鹰捕猎的好时机。鹰从臂套中放出,随着主人的指令行动,每次出击都能捕获猎物,生动展现了放鹰捕猎的画面,也让读者感受到鹰的矫健身姿和高超捕猎能力,为后文对鹰的进一步阐述做了铺垫。“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本为鸟所设,今为人所资。孰能使之然,有术甚易知。取其向背性,制在饥饱时。不可使长饱,不可使长饥。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这部分诗人先夸赞鹰的翅膀快如疾风,爪子利如钢锥,强调其作为捕猎能手的特质。随后深入剖析鹰从为鸟所用转变为人所用的原因,指出关键在于掌握其习性,通过控制饥饱来驾驭。饥饿时鹰力量不足,而吃饱了就会飞走,所以要趁着它饥饿时让其出击,又不能让它吃得过饱,还需加以束缚,详细阐释了驯鹰的方法与要点。“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鄙语不可弃,吾闻诸猎师”,诗人由驯鹰之法联想到圣明的君主驾驭英雄豪杰,认为二者道理相通。如同人利用鹰的能力坐收捕猎之利,君主也应运用类似的方法驾驭人才。最后提及这番道理来自猎师的俗语,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深刻的用人哲理,升华了诗歌主题,使读者能从放鹰之事领悟到治国用人的智慧。
上一篇:唐·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