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纬声转急":蟋蟀的鸣声越来越急,
# 络纬:蟋蟀。
"田车寒不运":田畔的水车天寒难转。
# 田车:水车。
"儿时手种柳":我小时候亲手种植的柳树,
"上与云雨近":现在已长得耸入云天了。
# 上与云雨近:犹言(高柳)参天。
"舍傍旧佣保":当年在屋旁的旧仆人,
# 佣保:受雇充当酒保、杂役的人。
"少换老欲尽":年轻的已更换,年老的也快死尽了。
"宰木郁苍苍":山冈上的树木郁郁苍苍,
# 宰木:坟头上种的树木。宰:指有祖先坟墓的山冈。
"田园变畦畛":田园中的畦径也改变了。
# 畦畛:田间的小路。畦(qí):田园中分成的小区。畛(zhěn):田间的界道。
"招延屈父党":对我殷勤地招待宴请,委屈了父辈的亲族,
# 父党:父系亲属。,屈:委屈,古人请客时用的谦词,如屈尊、屈驾。,招延:邀请。
"劳问走婚亲":亲自到来向我问候,真累了亲戚们走动。
# 婚亲:指有婚姻关系的亲属。,劳问:慰问。
"归来翻作客":回到家中,反而变成了客人,
"顾影良自哂":看着身影,真觉得自己好笑。
# 自哂:微笑。,良:很。
"一生萍托水":我这一生,像浮萍附水,到处漂流,
"万事雪侵鬓":万事纷纭,到头来只余得满鬓白发。
"夜阑风陨霜":夜深了,寒风中繁霜零落,
# 陨:坠落。,夜阑:夜深。
"乾叶落成阵":枯叶飞舞着,密密层层。
# 乾叶落成阵:枯干了的树叶一阵一阵地落下。
"灯花何故喜":灯花结了,是有什么喜事吗?
# 灯花:古人迷信,认为人有喜事,灯芯上就会结灯花。
"大是报书信":多半是来报书信吧!
"亲年当喜惧":母亲年高,又忧又喜,
"儿齿欲毁龀":小儿子正在换牙的时候。
# 毁龀:小孩子换牙。龀:儿童七八岁时换牙。
"系船三百里":由于从太和回分宁的心情十迫切,船虽然还系在三百里之外,
"去梦无一寸":可是梦中连距家一寸远也没有。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作者归家途中及到家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儿时柳树已参天,佣保变老,田园格局改变,作者招请父党、慰问婚亲,却觉自己像客,回顾一生漂泊,两鬓斑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怀以及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儿时手种柳,上与云雨近”与“舍傍旧佣保,少换老欲尽”形成对比,以柳树的生长和旧人变老的对比,突出时光流逝。比喻:“一生萍托水”将自己一生比作浮萍依托于水,形象地写出漂泊无依之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十六句构成了第一大段,着重铺陈诗人回到家乡后的种种深切感触。踏入故乡土地,那扑面而来的一切,皆化作了诗中的灵动篇章。开篇“络纬声转急,田车寒不运”,描绘出一幅乡村秋冬交替的画面。蟋蟀急促的鸣叫,似在催促着时光的流转;寒冷的气候,让水车停止了运转。这一静一动、一急一缓的对比,不只是对季节与农事的简单描述,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诗人临近家门时那既满怀期待又略带忧虑的矛盾心境。此时,诗人的心仿佛也随着蟋蟀的鸣叫而快速跳动,在喜悦与不安间徘徊。紧接着的六句,黄庭坚将目光投向了家乡的变迁。曾经孩童时期亲手栽种的柳树,已成长为参天大树,高耸入云,好似在向天空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家舍旁那些曾经熟悉、值得信赖的雇工,大多已步入暮年,被年轻一代所取代,见证着人事的更迭;祖坟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繁茂生长,而田园也已被改造成规整的水田,展现出土地的变化。“十年树木”,儿时种下的柳树历经岁月洗礼,自然能“上与云雨近”;那些旧日的“旧佣保”,随着时光的推移,也难免“少换老欲尽”;田肥水足的环境,促使“宰木郁苍苍”“田园变畦畛”。这八句诗,生动地勾勒出久别归乡之人眼中环境与人事的沧桑巨变,触动着每一个游子心底那份对故乡的眷恋与陌生交织的复杂情感,引发强烈的共鸣。随后的八句,诗人聚焦于返乡后与乡党亲朋的互动以及内心的感慨。尽管黄庭坚仕途不顺,人生之路充满坎坷,但以官员身份回乡探亲的他,依旧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欢迎。他摆下宴席,诚挚地邀请父老乡亲一同畅饮,以解久别思念之情,这便是“招延屈父党”,其中“屈”字尽显其谦逊,觉得招待或许不够周全。依照家乡的传统习俗,久别归来,总要带上礼物前往亲戚家中探望问候,此乃“劳问走婚亲”。而乡党亲朋也同样热情地回馈诗人,或是邀请他做客,或是带着礼品前来家中看望,举杯欢庆。在乡亲们眼中,诗人身为进士、在外为官,回乡便是尊贵的客人;然而在诗人自己心中,这里是他自幼成长的地方,许多人更是儿时的玩伴,自己实在称不上贵客,故而有“归来翻作客,顾影良自哂”之感。诗人虽为进士,却自觉官职卑微,面对乡亲们的热忱与赞誉,不禁顾影自怜,心中满是难以言说的苦涩。他感慨自己一生如浮萍般漂泊不定,在诸多忧患中,已然两鬓斑白,步入衰老。“雪侵鬓”中的“雪”字,巧妙借代白发,形象地展现出诗人的沧桑。乡党亲朋的欢宴虽热闹非凡,却也引发了诗人对自身漂泊命运的悲凉感慨,致使他夜深难眠,写下“夜阑风陨霜,干叶落成阵”的诗句。此句以景托情,将诗人暮年壮志未酬、内心孤寂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结构上看,这一句与开篇的“络纬声转急,田车寒不运”相互呼应;在意蕴上,若说开头展现的是临家前的喜忧参半,此处则是仕途坎坷者归家后的落寞与凄凉,皆是以景言情的精妙之笔。诗的最后六句组成了第二段,主要回溯诗人归乡之前的心境。此次回乡,黄庭坚独自前行,老母与孩子并未同行,这使他心中牵挂万分,由此引出了巧妙的过渡:“灯花何故喜,大是报书信。”古人迷信灯花报喜,诗人借此表达对家书的殷切期盼。由盼家书转而回忆起返乡前的种种思绪。“喜惧”之年,指代老年,此时身处故乡的诗人,牵挂着家中的老一辈亲朋与乡党。孩子换牙的情况,成为了他返乡与赴任的双重考量因素:在外时,想着孩子渐大,可以回乡探望乡亲;赴任时,又念及孩子顽皮,母亲照顾辛苦,应尽快赴任以解母亲之忧。而诗末“船系三百里,去梦无一寸”更是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归乡前的急切心情,船虽尚在三百里外,可他的心早已迫不及待地飞向故乡,连梦中都在急切地靠近家乡,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与渴望,跃然纸上。
4. 作品点评
黄庭坚所作的这首诗,每一句都凝练有力。他全然运用白描手法,不着过多修饰,却营造出高古醇厚的风格。
# 本诗大分两段,第一段为前十六句,写返家之后。一、二两句写节物,三至八句写离家后情况的变化,九、十两句写亲戚存问,十一至十四句感怀,十五、十六两句,又写景物,与一、二两句照应。第二段为后六句,写返家之前。十七至二十句写得书心情,二十一、二十二两句写思家之切。它所使用的语言都经过拣选,显得生新可喜;所写的场面,跨度较大,衔接处也不十分清楚。在总体结构上,后来的情事却反而放在前面。凡此种种,都使读者一新耳目。前人所谓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往往于这些地方可以窥见。
中国古代文史学家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
上一篇:宋·李廌《杨花词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