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zhuó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3
shǔ
tiān
hán
guǒ
dìng
lái
sōu
shuǐ
guǒ
qīng
guǒ
xiū
lián
xīn
qiū
biàn
便
shòu
líng
chén
dào
jìng
néng
shān
quán
niàng
jiǔ
xiāng
réng
liè
duī
pán
shuǎng
gèng
yōu
fāng
zhàng
shí
qián
fēi
ài
fēng
chán
bǎo
shī
chóu

译文

夏天的寒果因为天气炎热而变质,散发出酸腐的味道,而新鲜的水果却比木果更加清爽。莲子进入初秋为何显得清瘦,而菱角沉入水底却依然能够浮起。用山泉酿造的酒香气浓郁且清凉,野菜堆满盘子,显得更加清幽爽口。面对美食,我并非不喜欢,但内心的诗意和忧愁却如同风蝉的鸣叫,始终萦绕心间。

逐句剖析

"暑天寒果饤来馊":夏天的寒果因为天气炎热而变质,散发出酸腐的味道,

"水果清于木果休":而新鲜的水果却比木果更加清爽。

"莲入新秋何便瘦":莲子进入初秋为何显得清瘦,

"菱沉到底竟能浮":而菱角沉入水底却依然能够浮起。

"山泉酿酒香仍冽":用山泉酿造的酒香气浓郁且清凉,

"野蔌堆盘爽更幽":野菜堆满盘子,显得更加清幽爽口。

"方丈食前非不爱":面对美食,我并非不喜欢,

"风蝉一腹饱诗愁":但内心的诗意和忧愁却如同风蝉的鸣叫,始终萦绕心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酌》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晚酌”为主题,通过对夏日傍晚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有对生活情趣的抒发。诗人通过寒果与水果的对比(“暑天寒果飣来馊,水果清于木果休”),以及莲与菱的对比(“莲入新秋何便瘦,菱沉到底竟能浮”),突出了自然物象的特点。诗中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山泉酿酒香仍冽,野蔌堆盘爽更幽”,营造出清幽、爽朗的氛围。诗人在描写美食与自然美景的同时,以“风蝉一腹饱诗愁”结尾,表达了内心的诗意忧愁。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充分体现了杨万里“诚斋体”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对比寒果的变质与水果的清爽(“暑天寒果飣来馊,水果清于木果休”),以及莲的清瘦与菱的浮沉(“莲入新秋何便瘦,菱沉到底竟能浮”),突出了自然物象的特点,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情景交融:全诗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山泉酿酒香仍冽,野蔌堆盘爽更幽”,通过对山泉酿酒和野菜堆盘的描写,营造出清幽、爽朗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悠然。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人在描写美食与自然美景的同时,却以“风蝉一腹饱诗愁。”结尾,表达了内心的忧愁与诗意的孤独。这种以乐景写悲情的手法,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2. 分段赏析

首联:“暑天寒果饤来馊,水果清于木果休。”诗人描绘了夏日暑气中,寒果因天气炎热而变质的情景,同时指出水果比木果更加清爽。这一联通过对比,突出了水果的清新,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物的喜爱。颔联:“莲入新秋何便瘦,菱沉到底竟能浮。”诗人以“莲入新秋何便瘦。”描绘了莲子在初秋时节的清瘦之态,而“菱沉到底竟能浮”则描写了菱角沉入水底却依然能浮起的奇妙景象。这一联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思考。颈联:“山泉酿酒香仍冽,野蔌堆盘爽更幽。”诗人描绘了山泉酿造的酒香气浓郁且清凉,野菜堆满盘子,更加显得清幽爽口。这一联通过对饮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尾联:“方丈食前非不爱,风蝉一腹饱诗愁。”诗人表示,尽管面前的美食令人喜爱,但他内心依然充满了诗意的忧愁。这一联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对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岁晚》

下一篇:宋·胡仲弓《世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