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shí
shǒu
shí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jìng
dào
nǎi
xiàn
rén
zhì
jìn
yōu
míng
shān
cǎi
yào
kǒng
wèi
miǎn
jiǎn
shú
néng
cóng
yóu

译文

达到极致的虚空、极致的宁静,大道才能显现,仁爱和道义都做到尽头,剩下的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到名山采药这样的事恐怕还是免不了,骑着劣马出行,谁能跟我一同出游呢。

逐句剖析

"虚极静笃道乃见":达到极致的虚空、极致的宁静,大道才能显现,

"仁至义尽余何忧":仁爱和道义都做到尽头,剩下的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 何:一作可。

"名山采药恐未免":到名山采药这样的事恐怕还是免不了,

"策蹇孰能从我游":骑着劣马出行,谁能跟我一同出游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思十首(其十)》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融合道家超脱与儒家济世思想,展现陆游晚年的精神境界。首句化用《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强调在虚静中体悟天道;次句“仁至义尽”彰显儒家道德理想,两者结合抒发了诗人修己达观后无忧无惧的心境。后两句笔锋转至现实:诗人虽向往名山采药的隐逸生活,却恐难以实现;“策蹇”的意象暗喻清贫孤寂,末句“孰能从我游”以反问收结,流露知音难觅、抱负未酬的孤独。全诗语言凝练,对比鲜明、用典自然,深化了诗人既追求超然又难舍家国的矛盾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虚极静笃道乃见”此句阐述体悟宇宙根本法则的方法。“虚极”、“静笃”描绘出一种彻底放空思虑、回归内心极致沉静的状态。作者认为,只有当精神达到这种纯粹的虚空和安定的境界时,那至高的“道”(宇宙的根本规律、万物的本源)才能被感知和显现。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修炼方式,强调摒弃外界干扰,专注于内在的澄明以直达本质。本句奠定了全诗探寻真理的哲学基调。​​“仁至义尽余何忧”此句转向人世伦理实践的圆满境界。“仁至义尽”意指在为人处事上,对他人已经竭尽了仁爱之心,履行了所有的道义责任,达到了儒家所崇尚的德行完备的状态。在此基础上,“馀何忧”表达了内心坦荡、无所忧虑的情感。作者认为,当个体的道德修养臻于至善,能够问心无愧地尽己之责,就能获得精神的安宁与解脱,不再有外在的困扰和内心的不安。此句体现了一种将高深哲理落于踏实实践的倾向。​​“名山采药恐未免”此句引入隐居求仙的传统意象。“名山采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士或求道者寻求长生、远离尘俗的典型行为象征,代表着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然而,“恐未免”三字却透露了一丝迟疑与无奈,作者表示自己恐怕最终还是难以彻底免俗,完全脱离现实社会去践行这种隐逸的生活。这反映了诗人内心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说明完全隔绝于世的理想境界在现实中并不易达成。​​“策蹇孰能从我游”此句在矛盾中寻求同道,表达孤寂与期待。“策蹇”意指骑乘跛足之驴或劣马,形象地描绘了归隐之路的艰难、孤独和简朴的状态。“孰能从我游”则以感叹和设问的语气发出呼唤:在这艰难的路上,究竟有谁能够、愿意与我相伴同行呢?这不仅呼应了前句“恐未免”表达的孤立感,更强烈地流露出诗人渴求知音、同道中人而不得的深深孤寂与苍凉,以及对理想同行者的深切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林之奇《朝乘》

下一篇:宋·贺铸《早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