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
sān
jiāng
hǎi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2
áo
sān
shān
hǎi
qiū
lóng
xiāng
wàn
fàng
wēng
yóu
shǎo
shū
bèi
xiōng
zhōng
sǎo
qún
ér
fèn
wài
chóu
zuì
zhǎn
cháng
jīng
tiān
jiàn
xiào
líng
hài
làng
chuān
zhōu
yōu
rán
gāo
yǒng
píng
shēng
shì
chuò
níng
néng
lǎo
qiū

译文

巨鳌背负着三座仙山,在碧波大海的秋景中,骏马驾车,载着放翁尽情遨游。稍稍舒展我们这辈人胸中的闷气,一扫那群小儿带来的分外忧愁。醉酒后,用倚天剑斩杀长鲸,笑着凌驾于汹涌的波涛之上,乘坐着渡河的船只。悠然地高声吟咏着平生之事,怎能在故乡的山丘中渐渐老去。

逐句剖析

"鳌负三山碧海秋":巨鳌背负着三座仙山,在碧波大海的秋景中,

"龙骧万斛放翁游":骏马驾车,载着放翁尽情遨游。

"少舒我辈胸中气":稍稍舒展我们这辈人胸中的闷气,

"一扫群儿分外愁":一扫那群小儿带来的分外忧愁。

"醉斩长鲸倚天剑":醉酒后,用倚天剑斩杀长鲸,

"笑凌骇浪济川舟":笑着凌驾于汹涌的波涛之上,乘坐着渡河的船只。

"悠然高咏平生事":悠然地高声吟咏着平生之事,

"龌龊宁能老故丘":怎能在故乡的山丘中渐渐老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泛三江海浦》是宋代诗人陆游所作。主题围绕诗人在三江海浦泛舟时的豪情壮志与人生感慨。开篇以“鳌负三山”等奇幻想象营造宏大意境,展现出游历的不凡。中间表达借此次出游舒展心中郁气,摆脱愁绪。后几句通过“醉斩长鲸”“笑凌骇浪”等豪迈描写,凸显其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境,结尾表明不甘于在故乡老去。全诗运用想象、夸张与象征手法,如“倚天剑”象征力量,“骇浪”象征困难。语言豪迈奔放,情感激昂,充分展现出陆游诗歌中一贯的爱国激情与壮志未酬却不甘消沉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鳌负三山”运用了神话传说中巨鳌背负三座仙山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奇幻色彩,同时也营造出宏大的意境,暗示自己渴望像置身于神话情境中那般,拥有不凡的经历。夸张:“龙骧万斛放翁游”中“万斛”夸张地形容船只的巨大,展现出诗人出游时所乘之舟的雄伟,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豪迈的气概;“醉斩长鲸倚天剑”中“斩长鲸”“倚天剑”通过夸张的表述,凸显出诗人的英勇无畏与壮志豪情。直抒胸臆:“少舒我辈胸中气,一扫群儿分外愁”直接抒发了诗人想要舒展心中闷气,抛开世俗烦忧的情感,展现出其豁达的心境;“龌龊宁能老故丘”直白地表达出诗人不甘于在故乡庸碌地老去,体现了他积极进取、渴望有所作为的志向。想象:整首诗充满想象,如想象自己乘坐巨大的船只出游,手持倚天剑斩杀长鲸,在骇浪中笑傲前行等画面,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与对不平凡生活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泛三江海浦》第一句“鳌负三山碧海秋,龙骧万斛放翁游”,运用了神话典故,以“鳌负三山”展现出一种奇幻而壮阔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宏大的基调。“龙骧万斛”形容船只的庞大和威武,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出游时所乘船只的不凡,也暗示了此次出游的豪迈。“游”字直接点明主题,简洁有力。第二句“少舒我辈胸中气,一扫群儿分外愁”,直抒胸臆,“舒”和“扫”两个动词,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借此次出游想要舒展心中闷气,抛开诸多烦忧的畅快心情,展现出诗人豁达的心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三句“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醉斩长鲸”“笑凌骇浪”营造出一种英勇无畏、气势磅礴的氛围,诗人想象自己手持倚天剑斩杀长鲸,笑傲于汹涌的波涛之上,体现出诗人渴望施展抱负、征服困难的豪情壮志。第四句“悠然高咏平生事,龌龊宁能老故丘”,“悠然高咏”描绘出诗人在出游时的惬意状态,而“龌龊宁能老故丘”则以反问的语气,强烈地表达出诗人不甘于庸庸碌碌地在故乡老去,依然有着追求理想、有所作为的坚定信念,情感真挚而激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白玉蟾《对月六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辙《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