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yuǎ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huā
wǎn
fēi
fēi
hóng
qīng
cháng
wéi
niǎo
què
chūn
yuǎn
chái
jīng
shù
yǒu
guān
zhōng
luàn
céng
jiàn
wài
qīng
xiāng
guī
yíng

译文

暮春时节,桃花柳絮纷纷飘落,轻盈地散落在地面。白天越来越长了,已经见不到什么人,只有鸟雀还在飞舞,春天将要远去,只剩下简陋的柴草房,孤零零地立在荒野上。关中多次被战乱侵扰,剑门关外的敌军也没有被清剿。故乡还在,我却无法回去,因为那里已经变成了军营。

逐句剖析

"肃肃花絮晚":暮春时节,桃花柳絮纷纷飘落,

# 花絮:指桃花和柳絮。,肃肃:花落声。

"菲菲红素轻":轻盈地散落在地面。

# 红素:红花白絮。,菲菲:花落的样子。

"日长唯鸟雀":白天越来越长了,已经见不到什么人,只有鸟雀还在飞舞,

# 日长:漫长的白昼。

"春远独柴荆":春天将要远去,只剩下简陋的柴草房,孤零零地立在荒野上。

# 独柴荆:谓自己独立于门庭。

"数有关中乱":关中多次被战乱侵扰,

# 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数:多次。

"何曾剑外清":剑门关外的敌军也没有被清剿。

# 清:清平。,剑外:剑门关外,指蜀地。

"故乡归不得":故乡还在,我却无法回去,

# 归不得:回不去了。,乡:一作园。

"地入亚夫营":因为那里已经变成了军营。

# 地入:地方已经划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远》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暮春时节落红满地之景,借景抒情,展现出一片孤寂氛围。同时结合时事,体现关中战乱不止、剑外也不清平的动荡局势,又运用“亚夫营”的典故,道出故乡难归的无奈。全诗将自然之景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因战乱无法归乡的感伤,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反映出他对时代苦难的深刻感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远》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永泰元年春于浣花溪所作。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未息,杜甫长期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身处异乡。“春远”意为春深,在此情境下,杜甫触景生情,借描绘春景,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动荡时局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了暮春景致,体现了因战乱未平,诗人无法回归故乡的哀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动荡时局的无奈与感慨。

2. 分段赏析

首联,“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肃肃”“菲菲”运用叠字,生动描绘出晚春时节花絮飘落、红花与素色的花瓣轻轻飞扬的景象,炼字精妙,营造出一种清幽氛围。颔联“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以“唯鸟雀”“独柴荆”展现出春日漫长中的孤寂,借景抒情,表达诗人的孤独之感。颈联“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由景及事,直接议论,写出关中战乱频繁,剑外也不清平的动荡局势,体现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尾联“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用典并直抒胸臆,道出因战乱无法归乡的无奈,以及身处如军营般紧张之地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从军行二首(其二)》

下一篇: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