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3
huāng
tái
zhù
qián
jīn
huáng
tóng
绿
liǎng
zhēng
yán
tiān
gōng
zhī
qióng
shī
zhǐ
mǎi
qīng
chóu
mǎi
tián

译文

野外的菊花和荒地上的青苔各自像在铸造钱币,金黄色(野菊)和铜绿色(青苔)相互争奇斗艳。老天爷把这些 “钱币” 分给穷困的诗人,只能买来清愁却买不了田地。

逐句剖析

"野菊荒苔各铸钱":野外的菊花和荒地上的青苔各自像在铸造钱币,

"金黄铜绿两争妍":金黄色(野菊)和铜绿色(青苔)相互争奇斗艳。

# 金黄铜绿:指菊、苔之色。

"天公支与穷诗客":老天爷把这些 “钱币” 分给穷困的诗人,

# 支与:支付,给与。

"只买清愁不买田":只能买来清愁却买不了田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戏笔》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这是一首以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全诗以独特视角将野菊和荒苔比作铸钱,描绘出金黄铜绿争妍的景象,后两句借天公赐“钱”却“只买清愁不买田”,幽默地展现诗人的生活状态。诗歌运用了比喻、联想的写作手法,前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菊荒苔之态,后两句则巧妙表达出诗人的复杂心境,尽显其幽默风趣又隐含辛酸的风格,展现了杨万里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生活诗。描绘了野外金黄的野菊和铜绿的荒苔如钱般争妍的景象,借野菊荒苔被比作铸钱这一奇特想象,写出了天公赐予诗人看似财富满满,实则只能“买”来清愁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在穷困生活中的自我调侃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比喻:“野菊荒苔各铸钱”把野菊比作金黄色的钱,荒苔比作铜绿色的钱,使野菊和荒苔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联想:由野菊荒苔像钱,联想到天公支与穷诗客,进而想到这些“钱”只买清愁不买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富有想象力。对比:将野菊荒苔的“铸钱”与“只买清愁不买田”进行对比,突出了看似有钱却无法解决实际生活困境的无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诗人运用了新奇的比喻手法,把野外的菊花比作铸造出来的金黄色钱币,将荒地上的苔藓视为铜绿色的钱币,赋予了野菊和荒苔以人的“铸钱”行为,生动地描绘出它们的形态。“金黄”与“铜绿”两个词语鲜明地展现出色彩的对比,“两争妍”则形象地写出了野菊和荒苔各自展现出美丽姿态,相互竞艳的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这一奇特的比喻也为后文诗人的联想和感慨埋下了伏笔,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力。“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承接上句的比喻,诗人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他想象着既然野菊和荒苔都如同钱币,那天公似乎是慷慨地给予了像自己这样穷困的诗人大量的财富。“支与”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天公赐予的意味。然而,诗人笔锋一转,指出这些看似丰富的“财富”,实际上“只买清愁不买田”。也就是说,这些由野菊和荒苔化作的“钱”,只能为诗人带来无尽的清愁,却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质需求,连购买田地这样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做不到。这里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辛酸,尽管有着浪漫的想象,但终究要面对残酷的现实。诗人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这种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自嘲中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整首诗通过前两句充满趣味的描写和后两句无奈的感慨,将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又表达了生活的艰辛,以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风格,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傅梦得《冲天楼》

下一篇:宋·宋祁《南斋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