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í
shì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fēi
chī
fēi
kuáng
shuí
shì
wáng
chēng
dào
shì
bái
tóu
lǎo
zhē
mén
wǎn
duàn
shān
xiù
liú
zhǐ
cuì
méi
xīn
nián
èr
shí
zài
sòng
huán
jiā
chuān
穿
shì
huò
yún
xué
chuī
fèng
shēng
suǒ
líng
fēi
xiāo
shǐ
yòu
yún
shí
qīng
xún
cháng
xíng
xiǎn
guài
guì
shì
shén
xiān
suī
rán
yǒu
chuán
shuō
zhī
zhě
jǐn
zhī
wàng
shèng
jūn
xián
xiàng
ān
qián
qióng
shān
jìng
xīn
chéng
yuàn
wǎng
jiào
huì
jiū
zhōng
shǐ
quàn
bǎi
zhèng
zhī
jīng
cóng
ér
zhū
wèi
wǎn
ěr
shuí
yǒu
qīn
néng
āi
lián
xiě
shī
chí
sòng

译文

既不痴癫又不狂妄,这是谁家的公子,他去王屋山当了道士。白发的老母亲遮着门拦路啼哭,衣衫的袖子也挽断了仍然留不住她的儿子出门。眉目清秀的媳妇才二十岁,也被他休弃回娘家,哭着穿行过街市。有的说他是想学习仙人吹凤笙仰慕灵妃因而想比拟弄笛吹箫的萧史。又听说是因为世俗轻视平常,所以他着意作险怪的事情来取得高官贵仕。成仙的事虽然有传说,但明白道理的人都知道这是诬妄不可相信的事情。而且圣明的君主与贤能的宰相也不容欺骗,你不明不白地老死在穷山当中又能等到什么。呜呼哀哉!我的心中充满了仁善之心,想去教诲他并探讨人生的究竟。罚一而劝百是为政的大略,如果劝诫后仍不听从,再诛杀也不为晚。哪一个他的朋友和亲人能够同情他,就请写下我的这首诗送去给他吧。

逐句剖析

"非痴非狂谁氏子":既不痴癫又不狂妄,这是谁家的公子,

"去入王屋称道士":他去王屋山当了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白发的老母亲遮着门拦路啼哭,

"挽断衫袖留不止":衣衫的袖子也挽断了仍然留不住她的儿子出门。

"翠眉新妇年二十":眉目清秀的媳妇才二十岁,

"载送还家哭穿市":也被他休弃回娘家,哭着穿行过街市。

# 穿:经过。,还家:回娘家。

"或云欲学吹凤笙":有的说他是想学习仙人吹凤笙

# 吹凤笙:仙人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卷上。

"所慕灵妃媲萧史":仰慕灵妃因而想比拟弄笛吹箫的萧史。

# 媲:配。,灵妃:仙女。

"又云时俗轻寻常":又听说是因为世俗轻视平常,

"力行险怪取贵仕":所以他着意作险怪的事情来取得高官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成仙的事虽然有传说,

"知者尽知其妄矣":但明白道理的人都知道这是诬妄不可相信的事情。

# 知者:即“智者”。

"圣君贤相安可欺":而且圣明的君主与贤能的宰相也不容欺骗,

"乾死穷山竟何俟":你不明不白地老死在穷山当中又能等到什么。

# 乾死:徒然而死,白白地死。

"呜呼余心诚岂弟":呜呼哀哉!我的心中充满了仁善之心,

# 岂弟:同“恺梯”,和易近人。

"愿往教诲究终始":想去教诲他并探讨人生的究竟。

"罚一劝百政之经":罚一而劝百是为政的大略,

"不从而诛未晚耳":如果劝诫后仍不听从,再诛杀也不为晚。

"谁其友亲能哀怜":哪一个他的朋友和亲人能够同情他,

"写吾此诗持送似":就请写下我的这首诗送去给他吧。

# 送似:送给,送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谁氏子》是唐代韩愈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韩愈元和六年(811)在河南令任上时作品,写河南少尹李素儿子李昊,迷信道教,把年仅二十岁的新婚妻子送回娘家,到王屋山去学道。据说是受了萧史和弄玉学道升仙的故事的影响,以求取升官入仕之途。全诗以白描手法刻画了“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的悲怆场景,以及新妇“哭穿市”的凄惨画面,生动展现了至亲分离的痛楚。诗人批判了道教神仙之说,并指出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对民众进行正确的引导。这首诗批判的“时俗轻寻常”的社会风尚,和青年人“为行险怪取贵仕”的错误思想,仍有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开篇以反诘语气点题,“非痴非狂”暗讽主人公看似清醒实则荒诞的修道选择。“王屋山”作为道教圣地,暗示批判矛头直指宗教狂热对世俗伦理的冲击。“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转写新妇“哭穿市”的群体性悲剧,通过市井旁观视角放大个体行为的社会影响。“吹凤笙”、“慕灵妃”借萧史弄玉的仙侣传说,揭露修道者追求虚妄长生的自私心理。“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笔锋直指世风之弊,时人轻视平凡生活,以极端行为博取名利。“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将批判上升至政治层面,警告修道者欺君误国的严重后果。“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提出“罚一劝百”的治理策略,主张教化与刑罚并重,体现韩愈“礼法兼用”的政治思想。结尾呼吁亲友传递此诗,将私人劝诫转化为公共警示。这首诗批判的“时俗轻寻常”的社会风尚,和青年人“为行险怪取贵仕”的错误思想,仍有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下一篇:唐·上官仪《故北平公挽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