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蓼渡头秋正雨":长满红蓼的渡头,正是秋雨绵绵之时,
# 红蓼:开红花的水蓼。蓼: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
"印沙鸥迹自成行":鸥鸟的足迹印在沙滩上,自然成行,
"整鬟飘袖野风香":她梳理着髻鬟,野外的香风吹得她衣袖飘扬。
# 整鬟:梳理发鬟。
"不语含嚬深浦里":她皱着眉头,默然伫立在水边,
# 浦:水滨。,含嚬:皱眉状,形容哀愁。𫫾:古同“颦”。
"几回愁煞棹船郎":愁坏了来来往往的棹船郎,
# 棹船郎:撑船人,即船夫。棹:船桨,此处代船。,愁煞:愁极了。
"燕归帆尽水茫茫":燕子归去,帆船过尽,只剩一片水茫茫。
# 帆尽:船已远去,不见帆影。以“帆”借代船。
唐末词人
薛昭蕴(?~?),唐代词人。恃才傲物,亦有父风。每入朝省,弄笏而行,旁若无人。曾官至侍郎,《花间集》称其为“薛侍郎”。他的词作内容多写闺情宫怨,友情离思以及女道士清冷生涯,间及文人及第得意情景。词风清绮精艳,接近韦庄。《花间集》收其词十九首。王国维辑有《薛侍郎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闺情题材的词,描绘了一幅满溢苍凉孤寂之感的秋雨渡头盼归图景。词中细腻勾勒出一位女子于秋雨濛濛之际,前往渡头翘首以盼远方归人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对爱情的矢志不渝与痴心守望。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末句“燕归帆尽水茫茫”以景语收束全篇,表面写燕子归去、帆影消逝的江景,实则暗含“候人未至”的怅惘。此句将前文的悬念转化为时空流逝中的永恒等待,实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升华。
3. 分段赏析
词之上阕,摹画出一幅秋雨中的渡头之景,细雨洒落沙滩,水畔紫红色的蓼花在风雨中摇曳生姿,鸥鸟的足迹于沙岸间蜿蜒成行,此般景象,尽显渡头的孤寂与苍凉。而就在这寂寥之境中,一位盛装佳人茕茕孑立,更添几分凄清。此三句,于听觉层面,是风雨的淅沥之声;于视觉范畴,是热烈如火的红蓼花、排列成行的沙鸥足迹以及那盛装佳人的倩影;于嗅觉感受,则是佳人与野花交织的芬芳。然而,这般种种,并未使画面热闹喧嚣起来。秋风瑟瑟、秋雨绵绵、红蓼灼灼、鸥迹点点,再配上那孤独的佳人,愈发凸显出渡头环境的苍凉与寂寞。第三句“整鬟飘袖野风香”,更是在读者心中留下悬念:这位佳人站在渡头,究竟所为何事?“整鬟”二字,不仅描绘出佳人盛装打扮的模样,更蕴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深意。下阕“不语含嚬深浦里”一句,巧妙地起到承上启下之效。“不语含嚬”之人,正是上阕中“整鬟飘袖”的那位佳人,此为承上之笔。至于她为何“不语含嚬”,则为启下之设,亦是词人精心埋下的又一悬念。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一句,道出佳人满心忧愁,眉头紧锁,默默伫立于渡头,既不乘船摆渡,也不放舟远行,如此情形,着实令船夫左右为难。此处之意,并非如某些注家所言,是佳人欲“放船自适”“临流往返”。“煞”字在此处,表程度之甚,意为“愁煞”即“难坏了”“为难了”,佳人愁绪之轻浅,由此可见一斑。词之末句“燕归帆尽水茫茫”,笔锋一转,拓展意境:在佳人默默凝望之中,燕子归巢,江上征帆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茫茫水天之际。至此,怀人之主题方才点明,佳人的痴情与痛苦也得以暗示,上文诸多悬念亦随之解开,全词于此收束。从表面观之,燕归、帆尽、水茫茫,皆为写景之语,然而其中所蕴含的至真至切之怀人情思,却如丝线般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一切皆在“不语”之中悄然传递。如此以一个余韵悠长的画面作结,既契合水乡秋景之特质,又与人物心境紧密相连,景情俱佳。
# 清与艳皆词境也。此词清中之艳,其艳在神。
清况周颐《餐樱庑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