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已去华山来":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
# 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荆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境内,潼关之东,距潼关西面的华山二百余里。
"日出潼关四扇开":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
# 四扇开:一作面。扇,指潼关的四扇关门大开。关门东西各两扇。,出:一作照。
"刺史莫辞迎候远":刺史大人莫说迎接路途远,
# 莫辞迎候远:因华州距潼关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辞远。辞:一作嫌。,刺史:指华州刺史张贾。
"相公亲破蔡州回":宰相裴度刚破蔡州凯旋回。
# 蔡州:淮西藩将吴元济的大本营。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唐军破蔡州,生擒吴元济。,亲:一作新。,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裴度。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描绘了淮西大捷后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景象,以荆山、华山的“奔走”,潼关日出四扇开的宏大场景,营造出胜利的雄浑氛围。诗人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山岳感情,又借日出、潼关大开等形象,象征藩镇割据局面扭转。全诗以劲笔抒豪情,刚直中有开合、顿宕,将波澜融入短小篇幅,抒发了诗人的政治激情。
2. 写作手法
夸张:从荆山写到华山,“荆山已去华山来”,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广阔地域,极言行军速度之快,体现出宏大的气魄。对比:将本诗首联与《过襄城》首联“郾城辞罢辞襄城”对比,突出此诗首联运用拟人手法所营造的生动效果,以及“荆山”“华山”相较于“郾城”“襄城”更丰富的情感内涵。象征:“日出”被采入诗中,“日出潼关四扇开”,象征藩镇割据局面扭转、“元和中兴”实现,使形象意蕴深厚。拟人:“荆山已去华山来”中,“荆山”和“华山”在这里并非单纯的地名罗列,而是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在凯旋者的心中,雄伟的山岳似乎也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争相奔来表示庆贺,生动地表现出将士们凯旋的喜悦以及他们的自豪之情,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氛围和那种昂扬的斗志。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诗人以极具张力的笔触跨越地理空间,让荆山到华山的二百余里距离在笔下倏忽而过。荆山地处河南灵宝,华山峙立潼关西侧,两座巍峨山岳本是静默的地理坐标,却在诗人笔下化身为灵动的庆贺者——仿佛它们也为凯旋将士的赫赫战功所震撼,竞相奔涌而来。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冰冷的山川以热烈的情感温度,使得无生命的自然景物成为胜利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与《过襄城》“郾城辞罢辞襄城”单纯罗列地名的平铺直叙不同,此处的地名组合并非简单的行程记录,而是承载着沉甸甸的胜利豪情。诗人用“已去”“来”两个动词,构建出强烈的动态感,仿佛凯旋大军如疾风骤雨般迅速推进,不仅凸显了行军的神速,更营造出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开篇便以磅礴之势奠定全诗激昂基调,让读者瞬间感受到胜利的豪迈与喜悦。中间两句,诗人将目光聚焦于潼关的壮丽景象,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深度交融。时值隆冬,天地间本应是一片萧瑟冷清,然而“日出”的出现却让一切焕发生机。那一轮东升的旭日,不仅驱散了寒意,更消融了冰雪,这一画面看似只是自然景致的生动写照,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藩镇割据的阴霾逐渐消散,“元和中兴”的曙光已然降临。潼关这座往昔以“狭窄不容车”著称的险关要塞,在明丽阳光的照耀下,四扇大门缓缓敞开,宛如一座迎接胜利的宏伟凯旋之门。诗人在此并未直接描绘大军凯旋的宏大场面,而是通过对日出、潼关等景物的细腻刻画,运用“以景结情”“虚实相生”的手法,让读者在脑海中自行勾勒出军旗猎猎招展、鼓角震天齐鸣的壮观画面,以及百姓们手捧食物、欢呼雀跃,官吏们出城相迎、恭敬有加的热烈场景。这种含蓄而又极具张力的表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得诗歌余韵悠长,意味无穷。后两句中,诗人巧妙转换视角,采用第二人称的对话口吻,以一种亲切而又略带命令的语气,向华州刺史张贾传递犒军的讯息。潼关与华州相距一百二十里,一句“莫辞迎候远”,看似是命令,实则饱含着得胜归来的自信与豪迈。在常规语境中,远迎的客套话往往应由迎接者主动表达,而诗人在此却反其道而行之,以被迎接者的口吻直言不讳,这种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加生动地展现出将士们志得意满的主人翁姿态。他们带着胜利的荣耀归来,无需虚与委蛇的客套,言语间尽显洒脱与骄傲。相较于《过襄城》中“家山不用远来迎”的常规表述,此句以幽默诙谐的语气,将胜利后的喜悦与轻松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将士们谈笑风生、意气风发的模样,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趣味性。诗的末句“相公新破蔡州回”,犹如画龙点睛之笔,直接点明凯旋的核心人物——统帅裴度。“破蔡州”三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淮西大捷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新”字的运用更是精妙绝伦,它不仅强调了胜利的及时性,给人一种大战初捷、余热未散的新鲜感,更暗含着主帅亲临前线、决胜千里的意味。当时的朝廷上下正沉浸在论功行赏的热烈氛围中,举国上下都在欢庆太平,此句既是对裴度卓越功绩的由衷赞美,也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统一战争的坚定支持态度。回顾全诗,前三句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至此所有的疑问——山岳为何奔走、潼关为何大开、刺史为何远迎——都一一得到解答。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劲笔写豪情,开篇气势雄浑,勾勒大军凯旋图景;第三句转换视角直呼,第四句直点统帅,刚劲有力。行文虽刚直,却在开合顿挫间尽显韧性,于短小篇幅中激荡出磅礴气势。诗人巧妙借犒军通知形式,将政治激情融入其中,使诗作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远超一般应酬之作。
# 汪琬曰:气度自别。
不详《批韩诗》
# 气象开阔,所谓卷波澜入小诗者。查晚晴曰:阔壮处真应酬之祖。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没石饮羽之技,不必以寻常绝句法求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语语踊跃,可当一首凯歌读。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此二作颂而不谀,铺而有骨,格高调高,中唐不可多得,真大手笔也。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望岳》一题,若入他人手,不知作多少语,少陵只以四韵了之,弥见简劲;“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后来唯退之“荆山已去华山来”七字足以敌之。七绝亦切忌用刚笔,刚则不韵。……退之“荆山已去华山来”一绝,是刚笔之最佳者。然退之亦不能为第二首,他人亦不能效退之再作一首,可见此非善道。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接差,故开重关,宋人乃云“只两扇”,可笑。此退之生平得意事,晏子仆妾,未能知此。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昌黎诗云:“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渔阳本之,以对“高秋华岳三峰出,晓日潼关四扇开。”益都孙宝侗议之曰:“毕竟是两扇。”或曰:“此本昌黎,非杜撰。”孙愤然曰:“昌黎便如何?”渔洋不服,谓孙持论好与之左。韩退之之“日照潼关四扇开”,不如其“一间茅屋祀昭王”。
近代陈衍《石遗室诗话》
# 露布甫驰,新诗已到,五十载逋寇荡平,宜其兴会之高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杜牧《西江怀古》
下一篇:唐·杜甫《岁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