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罗裙一色裁":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
#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芙蓉向脸两边开":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 芙蓉:指荷花。
"乱入池中看不见":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
#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乱入:杂入、混入。
"闻歌始觉有人来":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 始觉:才知道。,闻歌:听到歌声。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采莲场景的诗。描绘了采莲少女置身荷花丛中若隐若现的画面,使少女与大自然相融,营造出别具遐想的优美意境。
2. 写作手法
比喻:“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将采莲女的罗裙比作荷叶,用比喻描绘出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既写了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衬托:以荷衬人,“芙蓉向脸两边开”,娇艳的芙蓉花衬托出采莲女如阳光般健康温暖的美丽。
3. 分段赏析
《采莲曲二首(其二)》开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采莲女的罗裙比作荷叶,生动展现出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画面,既细腻描绘了田田荷叶的形态,又巧妙写出采莲女美丽衣裳,二者相互映衬,仿若一体。同时,此句以荷衬人,娇艳芙蓉花围绕在采莲女脸庞两边开放,从侧面衬托出采莲女那如阳光般健康温暖的美丽形象,并非闭月羞花般的惊艳,却独具魅力。“乱入池中看不见”一句,有着两重含义。一方面,它突出荷田的稠密,使得人荷莫辨,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乱”字极为精妙,既描绘出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热闹场面,又体现出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的视觉效果,让眼前产生一片纷乱之感。此句与前文相呼应,更凸显出前文荷叶罗裙、芙蓉人面的奇妙想象,同时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为引出下句做了铺垫。最后“闻歌始觉有人来”,从听觉角度入手,不仅表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还写出了一种声音之美,为整首诗增添了活泼的情趣。“始觉”与上句“看不见”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莲花过人头”的优美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采莲女活泼开朗的天性,为整个采莲场景增添了动人的一笔。整首诗通过对采莲女融入荷花丛这一独特场景的描写,展现出优美的意境,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采莲女以及这一美好场景的喜爱之情,且诗句间联系紧密,意蕴深远,虽经精雕细琢却呈现出清丽自然之感,充分彰显了王昌龄高超的炼字炼意技艺。
4. 作品点评
《采莲曲二首(其二)》在诗歌创作领域独具特色。诗中句与句关联紧密,营造出深远的意蕴。诗人以细腻笔触,将采莲少女融入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在精雕细琢的描绘下,却呈现出清丽自然的美感,尽显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水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使少女与自然融为一体,创设出别具一格、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对中晚唐诗歌的意境营造及表现手法运用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展现出唐代诗歌丰富多样的创作魅力。
# 贡有初,泰父尚书侄也,刻意于诗。尝谓予曰:“……王昌龄《采莲词》……意谓叶与裙同色,花与脸同色,故棹入花间不能辨,及闻歌声,方知有人来也。用意之妙,读者皆草草看过了。”
明瞿佑《归田诗话》
# 此篇纤媚如晚唐,但不俗,故别。
明顾璘《批点唐音》
# 从“乱”字、“看”字、“闻”字、“觉”字、耳、目、心三处参错说出情来,若直作衣服容貌相夸示,则失之远矣。
明钟惺《唐诗归》
# 容貌服色与花如一,若不闻歌声,安知中有解语花也?景趣天然,巧绝,慧绝。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艳情有述欢好者,有述怨情者,《三百篇》亦所不废,顾皆流览而达其定情,非沉迷不反,以身为妖冶之媒也。嗣是作者,如“荷叶罗裙一色裁”、“昨夜风开露井桃”,皆艳极而所止。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 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意所本。“向脸”二字却妙,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闻歌始觉,极清丽。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上一篇:唐·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下一篇:唐·杜甫《绝句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