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hán
shí
jiāng
dōng
jìn
shě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bīng
jiàn
lǎo
lái
tàn
rén
jiān
wàn
shì
fēi
jiā
xún
mèi
jūn
jīn
chǔ
fǎng
访
tíng
wéi
huáng
niú
xiá
jìng
tān
shēng
zhuǎn
bái
jiāng
hán
shù
yǐng
bié
yīng
xiāng
yóu
kǒng
wèi
tóng
guī

译文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逐句剖析

"兵戈不见老莱衣":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

# 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叹息人间万事非":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

# 万事非:世事多变。,叹息人间:感叹人生沧桑。

"我已无家寻弟妹":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

# 寻:寻找。

"君今何处访庭闱":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

# 庭闱: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因用以称父母。

"黄牛峡静滩声转":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

# 转:一作“急”。,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白马江寒树影稀":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

# 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此别应须各努力":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 应:一作“还”。

"故乡犹恐未同归":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 同:一作“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为唐代杜甫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战乱为背景,借送友江东觐省之事,融入对时代乱离的感慨与个人身世之悲。运用对比、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从时代大局到个人境遇,再到离别场景与临别寄言,层层推进。既表达对友人路途的关切、不舍,又借“故乡犹恐未同归”抒发对乱世中命运无常的感伤,语言沉郁顿挫,情感真挚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由杜甫创作。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深秋,杜甫身处成都,彼时安史之乱未平,江东虽未受兵祸直接冲击,却在九月遭遇大饥荒,进而引发多处暴动,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友人韩十四要回江东觐省,杜甫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借韩十四江东觐省一事,展现了安史之乱背景下的时代动荡,诗人自身与弟妹离散无家可归的境遇,以及对韩十四能否顺利见到父母的担忧。通过想象友人途中经过的黄牛峡之景,表达关心;以白马江寒树影稀,抒发离别后的孤寂与不舍。最后以“故乡犹恐未同归”,在离愁里融入对乱世中未来难以预料的感伤,深刻体现了战乱时期人们的苦难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白马江寒树影稀”,描绘出白马江寒、树影稀疏的景象,烘托出友人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抒发了浓浓的不舍之情。虚实相生: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实写离别景,又虚写自身无家、对友人访亲前路的担忧及难同归故乡之想,虚实相生,深化离情与身世家国之悲。

3. 分段赏析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兵戈”点明战乱背景,“不见老莱衣”借老莱子典故,既关联韩十四觐省主题,又与现实对比,凸显战乱对天伦之乐的破坏。“叹息”直抒胸臆,“万事非”高度概括,生动展现出诗人对时代巨变的痛心与忧国忧民之情。“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我已无家”直接道出诗人自身悲惨境遇,“君今何处”以问句形式,表达对韩十四能否顺利探亲的关切。两句构成流水对,自然流畅,由己及人,既体现对亲人的思念,又透露出对友人前途的忧虑。“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黄牛峡静”是想象之景,“滩声转”以声衬静,想象友人路途情景,饱含牵挂;“白马江寒”“树影稀”是眼前实景,渲染出清冷氛围,烘托出诗人的孤寂与不舍。虚实结合、动静相衬,将惜别之情表达得细腻动人。“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此别应须各努力”是临别劝勉,简洁有力。“犹恐”一词,强调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与首联“万事非”呼应,在劝勉中蕴含着对乱世中难以同归故乡的无奈与伤感,使全诗情感更加深沉。

4. 作品点评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作为杜甫所作的七言律诗。诗中突破传统送别诗局限,不仅写离情别绪,更将国难民忧、个人遭际融入其中。诗人以苍劲笔力,从时代战乱大局引入,到自身与友人境遇对比,再到离别场景描写与临别劝勉,层层递进。运用借景、虚实结合等手法,使情感表达深沉委婉。语言凝练,“万事非”“犹恐”等字词,高度概括且意蕴深远。它既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又体现其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凡七言八句,起承转合,亦具四声,歌则扬之抑之,靡不尽妙。如子美《送韩十四江东省亲》诗云:“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此如平声扬之也。“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此如上声抑之也。“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如去声扬之也,“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此如入声抑之也。安得姑苏邹伦者,尊前一歌,合以金石,和以琴瑟,宛乎清庙之乐,与子按拍赏音,同饮巨觥而不辞也。

明谢榛《四溟诗话》

# (刘会孟)云:此子美自谓,深悲极怨。

明梅鼎祚《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周敬曰:起句特出不群,次联多少工致。吴山民曰:首说省觐之因悲,次因韩生出想头。三、四词婉意切,“应须”“犹恐”字相应“各努力”字,尤着意。郭正域曰:清空一气,如话。周甸曰:首句见世乱,则父子不相保。五、六言由此之江东以省觐,应“何处访方庭闱”之问。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纪昀:纯以气胜而复极沉郁顿挫,不比莽莽直行。因峡“静”而闻滩声之“转”,因江“寒”而见树影之“稀”,四字上下相生,虚谷却未标出。许印芳:此评尤当。观前段,可悟炼气之法。观后段,可悟炼句之法。对结。

现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 “黄牛峡静滩声转”四句,一路俱有水声、树影。兵戈之后,几于孑遗,正见寻访之难。……“各”字双收“我”字、“君”字。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朱瀚曰:“滩声”、“树影”二句,在韩是一片归思,在杜是一片离情。气韵淋漓,满纸犹湿。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悲凉雄浑,谢肤泽而敦骨力,世人稳顺声势,当知大家此等气格。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滩声”“树影”写离情乡思,神致淋漓(“黄牛峡静”二句下)。),前半言江东觐省,后半言蜀江送别。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猛触起乱离心绪,情文恻恻。首提“莱衣”,扣题即紧,妙在不著韩说,虚从时会领起,故三、四便好彼此夹发。偏能笔势侧注,宾主历然,使五、六单项无痕。然先言“滩转”,神则预驰,后言蜀江,袂才初判:是虽单写彼行,仍已逆兜临送,恰好双拖“此别”,就势总收回顾,神矣,化矣,笔笔凌架。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少陵一生不外忠、爱二字,故发而为诗,深得《三百篇》之妙。此种诗,他人鲜能及者,文笔可以修饰,性惰不可假伪也。

清张世炜《唐七律隽》

# 一气旋转,极沉郁顿挫之致。(“兵戈不见”二句下)。“转”字从“静”字看出,“稀”字从“寒”字看出,甚细(“黄牛峡静”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我已”二句,从蜀送别处生情。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陈德公曰:得五、六森动,景联称作,遂成完构。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一起逆入,从天半跌落,皎然所谓“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也。五、六写景平滞,而造句细。结句又兜转,如回风舞絮,与前半相应。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兵戈不见老莱衣”,是提清省觐矣。第三句“我已无家寻弟妹”,忽插入自己作衬,才是愁人对愁人,意更沈痛。五、六两句,景中含情,开展顿宕。收处“各努力”、“未同归”,又插入自己,期望亲切。是少陵送人省觐诗,他人移掇不得。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下邽庄南桃花》

下一篇:唐·李珣《渔歌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