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起关塞":萧瑟的风声自边关要塞升腾而起,
"摇飏下蓬瀛":飘摇飞旋,自蓬莱瀛洲的仙境降临人间。
"拂林花乱彩":掠过树林,搅得花影缤纷零乱,
"响谷鸟分声":在山谷中回响,惊散群鸟各异的啼鸣。
"披云罗影散":拨开云层,如罗纱般的光影四散飘飞,
"泛水织文生":轻泛水面,织出粼粼的波纹如锦绣文章。
"劳歌大风曲":高唱一曲雄浑的《大风歌》,
"威加四海清":威势震慑寰宇,四海之内河清海晏。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1. 分段赏析
“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萧条”既写风声肃杀,亦暗喻隋末战乱后的荒凉;“关塞”指军事要地,暗示此风起于疆场,为后文“威加四海”伏笔。“蓬瀛”为海上仙山,赋予风神话色彩,与“关塞”形成空间上的天地呼应,凸显风势的浩荡与神秘。“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以动态视角写风对自然的扰动,“乱彩”既显视觉绚烂,又暗含权力对秩序的掌控(花为臣民之喻)。“响谷”状风之激越,“分声”暗喻权威对众声的统摄,呼应李世民“贞观之治”中“兼听则明”的治国理念。“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披云”喻风破开天幕,象征帝王拨乱反正;“罗影散”以丝织品喻云霞,展现风之柔美与力量并存。“织文”双关,既写波纹如织锦,又暗指帝王以文德治天下,契合李世民“文武并用”的执政思想。“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引用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以刘邦定鼎天下自况,明示扫平群雄、一统江山的帝王抱负。直抒政治理想,“威加”显武力之盛,“四海清”彰文治之功,总结全诗并升华至治国平天下的终极境界。
上一篇:唐·李白《独漉篇》
下一篇:唐·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