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漉水中泥":独漉河中满是淤泥,
# 独漉水中泥:“独漉”四句:《独漉篇》古辞:“独漉独漉,水深泥浊。泥浊尚可,水深杀我。”李诗拟之,喻安禄山所统治下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漉:使水干涸之意。独漉:亦为地名。此乃双关语也。
"水浊不见月":浑浊的河水遮蔽了月光。
"不见月尚可":见不到月光尚可忍耐,
# 尚可:没什么。
"水深行人没":但水深难测,只怕行人不慎沉没。
# 没:淹没。
"越鸟从南来":越鸟从南方飞来,
# 越鸟从南来:“越鸟”四句:陈沆《诗比兴笺》云:“越鸟四句言(李)希言等处在南来,而璐兵亦欲北度。中道相逢,本非仇敌,纵弯弓射杀之,亦止自伤其类,无济于我。”
"胡鹰亦北渡":胡鹰也振翅北渡。
# 北渡:向北而飞。
"我欲弯弓向天射":我想举弓向天而射,
"惜其中道失归路":但又恻然不忍,怜惜它们中途迷失了归路。
# 惜:怜惜。
"落叶别树":落叶飘离枝头,
# 落叶别树:“落叶”四句:言自己无所依托,飘零之苦。
"飘零随风":随风四处零落。
"客无所托":异乡漂泊之游子无所依托,
# 所托:无所归依。
"悲与此同":悲凉心境正与此景相同。
# 此同:以此相同。
"罗帷舒卷":罗帷忽然轻轻摆动,
# 罗帷舒卷:“罗帷”四句:以明月之磊落光明,以自喻心迹也。帏:帐子。舒卷:屈伸开合,形容帷帘掀动的样子。
"似有人开":仿佛有人在悄悄掀开帘栊。
# 开:进来。
"明月直入":明月径直照入屋内,
# 直入:照入。
"无心可猜":它光明磊落,无须猜疑。
"雄剑挂壁":宝剑悬挂于墙壁,
# 雄剑挂壁:“雄剑”二句:以雄剑挂壁闲置,以喻己之不为所用也。《太平御览》:“颛顼高阳氏有画影腾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啸吟。”
"时时龙鸣":时时发出龙鸣。
"不断犀象":它没有去斩断犀牛与大象的坚甲,
# 不断犀象:言剑之利也。《文选》曹植《七启》:“步光之剑,华藻繁缛,陆断犀象,未足称隽。”李周翰注:“言剑之利也,犀象之兽,其皮坚。”
"绣涩苔生":如今却绣迹斑斑,苔痕丛生。
"国耻未雪":国家的耻辱尚未洗雪,
# 国耻:指安禄山之乱。
"何由成名":还谈得上什么建立功名?
"神鹰梦泽":神鹰翱翔在云梦大泽,
# 神鹰梦泽:“神鹰”四句:《太平广记》卷四六〇引《幽明录》:“楚文王好猎,有人献一鹰,王见其殊常,故为猎于云梦之泽。毛群羽族,争噬共搏,此鹰瞪目,远瞻云际。俄有一物,鲜白不辨,共鹰竦翮而升,矗若飞电。须臾羽堕如雪,血洒如雨。良久有一大鸟堕地而死。度其两翅广数十里,喙边有黄。众莫能知。时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鹏雏也。’文王乃厚赏之。”梦泽:古泽薮名,亦与云泽合称云梦泽。
"不顾鸱鸢":岂会与鸱鸢争食腐鼠。
# 鸱鸢:指凡鸟。
"为君一击":愿为明主雷霆一击,
"鹏抟九天":像大鹏一样扶摇直上九霄!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独漉篇》是李白晚年所写的爱国诗。全诗以“独漉水浊”喻安禄山之乱,借“越鸟胡鹰”写漂泊之悲,转以“明月入帷”衬孤寂心境,再以“雄剑龙鸣”抒壮志未酬,最终以“神鹰击天”振起豪情。六节诗看似散章,实则以“忧国—叹己—壮怀”为脉,将现实、个人孤愤与家国之情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虽处暮年却壮心不已的英雄本色。
2. 分段赏析
开篇“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中的“独漉”虽为河北地名,诗人却赋予其象征意义:浑浊的水流遮蔽明月,暗喻安禄山叛军占据长安后,世道如沉泥蔽日般昏暗。第三句“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以递进笔法,写叛军铁蹄下,苍生如陷深渊,命途堪忧。这四句以水喻乱,以月喻明,通过自然景象的扭曲,写出诗人对叛军祸国殃民的强烈憎恶。“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以鸟类南北迁徙的自由,对照诗人困居东南的无奈。越鸟、胡鹰尚可归向故土,而诗人却因战乱被迫漂泊,眼睁睁看着北方沦陷。“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一句突发奇想:诗人欲射落遮蔽光明的“浮云”(暗指叛军),却又怕误伤归鸟,徒增流离之苦。这一矛盾心理,既写出对叛军的切齿之恨,又隐含对苍生的悲悯,将报国理想与现实困境的冲突。末以“落叶别树,飘零随风”自比,漂泊无依的客子之悲,与落叶的命运浑然一体,读来令人唏嘘。“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四句笔锋陡转,从漂泊之悲转向空堂独处的微妙心境。罗帷微动,恍若有人来访,诗人的期待跃然纸上;然而闯入的唯有明月,它不请自来,磊落“无心”,既像是对诗人孤寂的慰藉,又暗含“无人相知”的怅惘。这四句以动写静,清风明月的“闯入”,将诗人的孤独衬托得愈发深邃。此处的“明月”既是自然之光,亦象征诗人未灭的理想:在混乱的时代,唯有它依然皎洁。诗人的情感在“雄剑挂壁”一节达到高潮。“雄剑挂壁,时时龙鸣”化用典故,剑如神龙,因天下动荡而震鸣不已,恰似诗人胸中澎湃的报国之志。宝剑本可斩犀断象,如今却锈蚀蒙尘,徒然悲鸣。这一强烈对比,既是个人怀才不遇的写照,更是对朝廷昏聩、贤才闲置的控诉。最终,郁积的愤懑化作“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的怒吼:在山河破碎之际,个人功名何足挂齿?唯有荡平叛军、洗雪国耻,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诗的结尾以“神鹰梦泽”的神话收束全篇。神鹰不屑与鸱鸢(比喻小人)周旋,唯以击搏九天大鹏为志,这一意象正是诗人精神的化身:他不甘于漂泊哀叹,更不愿在乱世中苟且自保,而是要如神鹰般,以雷霆之势直捣叛军巢穴。“为君一击,鹏抟九天”的豪言,既是对国家的忠诚誓言,亦预告了诗人即将投身永王幕府、参与平叛的人生选择。至此,全诗从沉郁转向昂扬,展现了诗人虽处暮年却壮心不已的英雄本色。
3. 作品点评
此诗先凭借五、七言长句的回环往复、流转激荡加以铺陈,继而于刚健遒劲的四言短句间倾泻迸发。尽管诗作于诗人五十六岁的暮年,但其构思之奇幻卓绝、气势之雄健豪迈与悲慨苍凉,即便与壮年时期之作《行路难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相较,亦更显沉郁深邃,全无半分逊色之感。
# 此诗依约古辞,当分六解……解各一意,峰断云连,似离似合,其体固如是也。若强作一意解去,更无是处。
清王琦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
# 苏子由:“仙手自不可及。”
明张含《李杜诗选》
# 淡境玄理(“罗帏”二句下)。
明李于鳞《唐诗广选》
# 颇存古调。
明梅鼎祚、屠隆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彷徨惊顾,妙得其神,古饲何必胜此!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太白《独漉篇》“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四语独近(汉魏乐府)。
明胡应麟《诗薮》
# 本辞前五解……白词义多与之同,堪称并美。后一解,本辞“猛虎斑斑,游戏山间。虎欲啮人,不避豪贤”,白作“神鹰击鹏”语易之,气即用壮,讽刺稍逊。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蒋尉、卞将军之雄,杨羡、空空儿之幻,作诗至此,壁垒变化入神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奇思。波委云属,居然古调。古乐府俱四言,太白为长短语,更自错综,锦心仙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
# 《独漉篇》,即《拂舞歌》五曲中之《独禄篇》也。特太白集中,“禄”字作“漉”字。其间命意造词,亦模仿规拟。但古词为父报仇,太白言为国雪耻耳。琦按:此诗依约古辞,当分六解,解各一意,峰断云连,似离似合,其体固如是也。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引萧士赟
# 晋人古词本或断或续,太白亦以此体仿之。中三解未易窥测,恐强解之,转成穿凿耳。原词为父报仇,太白为国雪耻。中作六解,似岭断云连,若离若合,不能强作北“雄剑挂壁”以下,言豪士为国雪耻,当立大功以成名;犹鹰之不顾凡鸟,而击九天之鹏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全从古词夺换而出,其妙过之。“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如白之乐府,真乃神移意授,变化从心,故便青出干蓝,冰寒于水。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严云:写风窈窕,写月伉爽;美人侠士,恍焉如逢(“落叶”八句下)。又云:上四语颇幽愁。此因愁发雄,雄愈奋;从幽生耻,耻愈深。
日本·伊豫松山、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