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ng
shǔ
zhōng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rén
shēng
chù
qún
shì
gān
zàn
fēn
xuě
lǐng
wèi
guī
tiān
wài
shǐ
使
sōng
zhōu
yóu
zhù
diàn
殿
qián
jūn
zuò
zhōng
zuì
yán
xǐng
jiāng
shàng
qíng
yún
yún
měi
jiǔ
chéng
kān
sòng
lǎo
dāng
réng
shì
zhuó
wén
jūn

译文

人生在世,有什么地方能够不经历离别?在战乱年代,短暂的分离也让人依依惜别。朝廷派往雪山藏地的使臣尚未归来,松州至今还驻守着皇帝的军队。醉酒的人反倒一直在劝清醒着的客人,像是江上,轻盈的云朵和厚沉的积雨云混在一起。成都的美酒足以让人在此终老一生,何况还有才女卓文君在那里当垆沽酒。

逐句剖析

"人生何处不离群":人生在世,有什么地方能够不经历离别?

# 离群:《礼记·檀弓》:“吾离群索居,亦已久矣。”谓与亲朋故旧分别。

"世路干戈惜暂分":在战乱年代,短暂的分离也让人依依惜别。

# 干戈:指兵器。这里指战争。,世路:世上道路。

"雪岭未归天外使":朝廷派往雪山藏地的使臣尚未归来,

# 天外使:谓派往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使者。《旧唐书·吐番传》载,唐宝应二年(763)三月,派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李之芳、左庶子兼御史中丞崔伦出使吐番,而被扣留。“未归天外使”大约即指此事。天外,形容极远之处。,雪岭:即雪山,在今四川西部,唐代为吐蕃和汉族的杂居处,也为唐王朝与吐蕃及南山党项争夺的地区。

"松州犹驻殿前军":松州至今还驻守着皇帝的军队。

# 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宋《蔡宽夫诗话》载:王安石晚年极喜欢这两句诗,称"虽老杜无以过。",松州:唐代州名,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唐太宗李世民内属,置松州都督府,为唐朝与吐番和南山党项人争夺的地区。殿前军:原指皇帝的禁卫军神策军,唐中叶以后,各地将领欲得优厚给养,亦奏请属神策军,称神策行营。

"座中醉客延醒客":醉酒的人反倒一直在劝清醒着的客人,

# 醒客:指作者自己。,延:邀请,这里指劝饮。

"江上晴云杂雨云":像是江上,轻盈的云朵和厚沉的积雨云混在一起。

# 晴云杂雨云:晴雨不定,隐喻边境局势不稳。

"美酒成都堪送老":成都的美酒足以让人在此终老一生,

# 送老:度过晚年。,美酒成都:即“成都美酒”的倒词,成都古来即产美酒,故云。

"当垆仍是卓文君":何况还有才女卓文君在那里当垆沽酒。

# 卓文君:汉司马相如之妻,才貌出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婚后,相如未发迹之前,家贫如洗,相如尽卖车骑,买一酒肆卖酒,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于市中。这里借卓文君指美女。,当垆:古代酒店筑土台以安放酒瓮,称“垆”。卖酒的人坐在坊旁,叫“当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杜工部蜀中离席》由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此诗以战乱时期与友人惜别为背景,深刻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情怀。开篇便从人生聚散无常切入,借干戈未平之际的暂别,直抒忧国忧边之情,一退一进间尽显大开大合之势。三四句承接“世路干戈”,以“未归”“犹驻”描绘边事不息的忧患。五、六句通过“醉客”与“醒客”的对比,展现众人沉醉逸乐,而诗人独醒的状态,“晴云雨云”生动比喻边地形势变幻莫测。结尾两句则针对“醉客”,以反讽手法批判其不务边事、沉迷成都逸乐。全诗借离席场景,综合运用对比、隐喻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家国之忧紧密融合,尽显李商隐诗歌沉郁顿挫、寓意深刻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李商隐的创作的一首诗。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邀,担任节度书记一职。同年冬日,他身负使命奔赴西川,负责处理刑狱相关事务。直至次年春季(852年),李商隐圆满完成任务,在返回梓州前的饯行宴上,现场的氛围触动了他。彼时,巴南蓬州、果州一带贫民起义不断,唐王朝与吐蕃、党项在边疆的局势也剑拔弩张。此情此景,让李商隐不禁联想到杜甫当年离开蜀地时,徐知道发动叛乱、吐蕃肆意侵扰的动荡往昔。有感而发之下,李商隐以杜甫诗歌的风格为蓝本,精心构思,创作了这首诗,生动地模拟出离席的场景,抒发内心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杜工部蜀中离席》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战乱时期为背景,题材围绕与朋友饯行惜别展开。诗歌生动描绘了离席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感伤。更重要的是,借由这场离别,深刻表达了李商隐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深沉思想感情,尽显其对时局的忧虑与关切。

2. 写作手法

设问:首联开篇抛出“人生何处不离群?”此问犹如石子投入心湖,激起读者对人生中悲欢离合境遇以及个人命运无常的深度思索,引领读者踏入对人生况味的探寻之旅。侧面描写:颔联“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诗人巧妙避开正面描写剑拔弩张的战争场面,而是另辟蹊径,从“使者未归”这一异常情况以及“大军驻扎”的军事布局着笔,侧面体现出当时局势的错综复杂与紧张危急,含蓄且深刻地揭示了时局的纷乱。双关:颈联中,“醉客”一词语义颇丰,表面指的是饯行宴席上沉醉的宾客,实则影射那些浑浑噩噩、对国事漠不关心的平庸之辈;“晴云”与“雨云”也绝非仅描绘天气的阴晴变幻,更是对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的生动比喻,一语双关,意味深长。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尾联“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诗人描绘出美酒相伴、卓文君当垆卖酒这般看似安乐美好的景象,然而,这背后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强烈反衬出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凄苦生活,以及面对家国困境时内心的沉痛与无奈。用典:尾联巧妙嵌入“卓文君当垆”的典故,“当垆仍是卓文君”,不仅仅是对成都风情的一种提及,更在深处隐约传递出诗人渴望在仕途上能如卓文君般展现才华、获得重用的热切期盼,使诗句蕴含更为深沉的情感与志向。

3. 分段赏析

首联“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开篇以反问起笔,抛出“人生何处不离群”的诘问,瞬间将读者卷入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思索之中。这一问,囊括了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尽显个体在命运洪流里的身不由己。细细品味,诗人虽满含感慨,却未陷入哀伤的泥沼,反倒隐含着一种超脱:既然离别无法避免,倒不如以豁达之态去面对。后半句笔锋陡然一转,将视角拉至“世路干戈”的宏大背景下,点明在战乱频仍之际,哪怕短暂的分别,也承载着沉甸甸的感伤。这一转折,使诗句的思路如骏马奔腾,既曲折顿挫,又气势雄浑,自然而然地为下文伤时感世的情感铺陈垫脚,足见诗人开篇便不同凡响。​颔联“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紧承首联“世路干戈”,将彼时的动荡局势娓娓道来。彼时,唐王朝与吐蕃、党项在边境冲突不断,朝廷频繁派遣使者斡旋,局势却依旧紧绷如弦。诗人并未直白描绘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另辟蹊径,从侧面巧妙切入:出使雪岭的使者久久未归,意味着边境矛盾悬而未决,局势岌岌可危;松州一带殿前军驻守未撤,更让人联想到一触即发的紧张态势。这两句诗寥寥数语,勾勒出西北边境常年战乱的紧张画面,字里行间满溢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意境开阔,情感深沉。​颈联“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笔触从时事风云转向饯别宴席现场。席间,醉意醺醺的宾客殷勤地向清醒者劝酒,而远处江面上,晴云与雨云相互交织,天气变幻难测。众人沉溺于宴饮,无人领会诗人内心的忧国伤乱。这里的“醉客”一语双关,表面指宴会上的醉者,实则暗讽那些浑浑噩噩、对国事漠不关心的庸人。“晴云”“雨云”同样寓意深刻,既写自然天气的阴晴不定,更影射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诗句对仗工整,“醉客”与“醒客”、“晴云”与“雨云”两两相对,音韵和谐,又巧用双关,意蕴悠长。​尾联“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紧扣“蜀中离席”的诗题,将话题拉回饯别场景。有人认为这是主人挽留之语,言成都生活惬意,不应轻易离去。但深究之下,“美酒”“卓文君”的描述,看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则是以乐景衬哀情,凸显诗人漂泊无依、家国难安的沉重心境。同时,也委婉讽刺了一些人在时局艰难时仍沉迷酒色、不思进取的丑态。此外,卓文君典故的运用,隐隐流露出诗人渴望在仕途上一展抱负、得到重用的期许。

4. 作品点评

纵观《杜工部蜀中离席》全诗,李商隐借诗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关怀国事的热忱,对动荡时局的忧虑也跃然纸上。他凭借刚健又不失凄婉的笔触,将深沉的思考与凝重的情感抒发得入木三分。整首诗谋篇布局精妙,行文波澜起伏,兼具厚重的思想性与独特的艺术韵味。不难看出,李商隐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在结构和笔法上对杜诗进行了用心学习,借鉴其沉郁顿挫的风格,并融入自身的情感特质,形成独特的创作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世民《咏风》

下一篇:唐·刘叉《独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