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水夜来秋月":池中水波平如镜子,映照着夜空中的一轮秋月,
# 镜水夜来秋月:“镜水”二句——秋月照水,水平如镜,月光如雪。镜水:平静明净的水。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凡造物南水土,故江东官纱绫、官纸者,镜水之故也。”
"如雪":月光皎洁如雪,
# 如雪:指月光。
"采莲时":正是采莲的时节。
"小娘红粉对寒浪":那采莲的少女,红粉盛妆却只能空对着寒冷的水波,
# 红粉:女子化妆所用的胭脂和铅粉。此处指妆扮得十分美丽的少女面庞。,小娘:旧称歌妓,也是对少女的通称。此指采莲的少女。
"惆怅":不由感到万分惆怅,
"正思惟":她人在采莲,心中却思量着远方的情郎,愁思难解,黯然神伤。
# 思惟:思量,思念。一作“思想”,又作“相思”。《汉书·张汤传》:“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惟得失。”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情词。描绘了秋夜采莲场景,镜水在秋月下如镜,小娘在此时采莲,面对寒浪,神色惆怅,陷入思考。通过描写采莲小娘的状态,表达其内心的忧愁,展现了女子细腻的情感世界,对自身境遇、时光等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烘托:“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描绘秋夜镜水如镜,月光如雪的清幽之景,烘托出采莲小娘采莲时的氛围,为其惆怅的情绪做铺垫。对比:“小娘红粉对寒浪”,将小娘青春美丽的“红粉”与寒冷的“寒浪”形成对比,突出小娘在寒浪前的孤独与柔弱,强化了惆怅的情感。比喻:“镜水夜来秋月,如雪”,将秋夜镜湖的月色比作白雪,形象地描绘出月色的皎洁、清冷,营造出静谧幽冷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词开篇两句以映照于池中的秋月起兴,短短八字巧妙串联起时间与景物:秋水悠悠,秋夜静谧,秋月高悬,湖面平整如镜,月光皎洁似雪,共同勾勒出一幅秋夜月下、满含春情的湖上景致,为全词奠定了缱绻的基调。随即笔锋一转,以“采莲时”点明活动,此时正值秋日,莲子已然成熟,采莲劳作拉开帷幕。采莲这一行为向来意蕴丰富,常常与男女间的情爱表达紧密相连。词中的女子,对情郎的爱意澄澈似秋水,炽热如火焰,尽显纯真与赤诚。就如同晚唐皇甫松笔下,那些情窦初开的采莲少女,因岸上英俊少年而心动,爱情的火苗悄然蹿升,不自觉抛出莲子,传递出初恋的心意。所以在此词中,采莲之举同样暗藏着女子对情爱的深切渴望与执着追求。紧接着,词的笔触转向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此词精妙之处,在于精准捕捉到主人公刹那间的复杂情感:当她不经意间瞥见自己倒映在水光中的娇美容颜,孤寂之感与惆怅情绪瞬间涌上心头。“对寒浪”与前文的“镜水”“秋月”相互呼应,描绘出采莲女子伫立在秋月下的荷塘边,凝视着寒波,陷入沉思,内心满是凄凉,故而“惆怅”不已,失意与哀伤交织,将她的心紧紧缠绕。结尾的“正思惟”是“对寒浪”情感的延续与深化:女子依旧沉浸在对心上人的思念之中,然而思念越深,失望越重,哀伤越浓,恰似“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难以排解。这生动展现出主人公虽身处于采莲场景,思绪却早已飘远,心不在焉。与此同时,“红粉”所代表的女子与“寒浪”形成鲜明映照,“惆怅”心情的直白表露,“思惟”意念的尽情抒发,为这原本清雅的荷塘月夜,悄然添上一抹淡淡的哀伤,让人心生怜惜。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韵律和谐,节奏宛如天成,毫无雕琢之痕。其笔触清新明丽,用词精妙。比喻手法的运用十分鲜活,能让抽象的情感、景致变得具体可感。营造出的意象优美动人,读罢仿若置身于美妙情境之中。全词余韵袅袅,让人沉浸其中,回味良久。
# 整个词境,前后连贯,景物怡人中蕴含淡淡的哀愁,韵味悠长。
现代南昌大学文学院教授邱美琼、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
# 正思惟:鄂州本误作“正思想”。《全唐诗》作“正相思”。万树《词律》谓“正思谁”,均非其旧。兹据明巾箱本改正。
近代华钟彦《花间集注》
上一篇:唐·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下一篇:唐·张潮《江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