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tài
píng
gōng
zhǔ
shān
zhuāng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gōng
zhǔ
dāng
nián
zhàn
chūn
jiāng
tái
xiè
chéng
yīn
zhī
qián
miàn
huā
duō
shǎo
zhí
dào
nán
shān
shǔ
rén

译文

太平公主当年想占尽春色,把自己山庄的亭台楼阁筑得高过城𬮱。要想知道山庄前面的花木还有多少,一直延伸到终南山也不属于他人。

逐句剖析

"公主当年欲占春":太平公主当年想占尽春色,

# 占春:占尽人间春光美色。

"故将台榭押城闉":把自己山庄的亭台楼阁筑得高过城𬮱。

# 城闉:城门外层的曲城。,押:一作压。,台榭:亭台楼阁。

"欲知前面花多少":要想知道山庄前面的花木还有多少,

# 欲知:想知道。

"直到南山不属人":一直延伸到终南山也不属于他人。

# 南山:指终南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太平公主山庄》是唐代韩愈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写太平公主山庄台榭巍峨、园苑宽广等,从建造者心态落笔,以城池与园苑大小对比,展现其奢华。全诗虽表面写山庄,实则讽刺太平公主的奢侈虚荣。其独特之处在于摆脱具体景物描绘,从深层心态揭示主题,耐人寻味,体现了韩愈诗歌在讽喻方面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春,韩愈第三次担任国子博士。彼时,他游览了太平公主山庄的旧址。目睹当年太平公主广筑亭台楼阁的遗迹,韩愈有感于其奢华与贪欲,遂赋诗一首,以寄讽喻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讽喻诗。通过描绘太平公主山庄的宏伟壮观,借山庄的奢华景象,讽刺了太平公主的奢侈与虚荣,揭示了当时权贵的奢靡之风。

2. 写作手法

设问:“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前一句提出问题,引发读者对山庄花量的好奇与思考,后一句作出回答,告知读者山庄范围之广,花量之多,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3. 分段赏析

首句“公主当年欲占春”,借古讽今的开篇,前半句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切入历史的肌理,剖析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诗中所提及的公主,乃是太平公主,武则天之女。其特殊的身世背景,赋予了她常人难以企及的权势与胆量。在那个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凭借母亲武则天的无上权威,太平公主滋生出极度膨胀的野心。“欲占春”三个字,看似荒诞不经,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春天,本是大自然慷慨赐予世间万物的美好礼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本应是公平地润泽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生命。然而,太平公主却妄图凭借一己之力将其独占。这里的“占”字,不仅仅是对自然春光的掠夺,更象征着她对权力、财富、资源等一切美好事物的贪婪索取。诗人巧妙地选取“欲占春”这一独特视角,以小见大,深刻地揭露了太平公主乃至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骄横与贪婪。这一开篇,表面上是在追述过去之事,可实际上,其锋芒却直指当下社会中那些凭借权势肆意妄为、巧取豪夺的权贵们,借古讽今之意昭然若揭。次句:“故将台榭押城闉”中野心与权势的彰显“故将台榭押城闉”,紧承首句,进一步铺陈太平公主当年的奢华与野心。诗人描绘出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在长安城近郊那绵延数十里的广袤土地上,太平公主所建造的山庄别墅中,亭台楼阁高耸入云,其高度竟然超过了帝都长安的城墙。这一景象,无疑是对太平公主野心勃勃的生动写照。“押”字堪称此句的诗眼,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建筑规模的角度来看,“押”字直观地展现了太平公主所建台榭的巍峨高大,其规模之大令人咋舌。而从更深层次的权力象征意义层面分析,“押”字则暗示了太平公主权势的如日中天、炙手可热。她的势力犹如这座高耸的台榭,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凌驾于普通建筑之上,更在政治权力的角逐中对其他势力形成了强大的压迫之势。“故”字则将太平公主的主观意图表露无遗,她是有意而为之,目的就是要建造出一座在长安独一无二、豪华无双的山庄,以此来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不可一世的气焰。这一“押”一“故”,相互呼应,生动地勾勒出太平公主骄奢淫逸、为所欲为的丑恶形象。第三、四句:“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前半句直到南山不属人”,这两句诗将对太平公主山庄的描绘推向了高潮。诗人以一种故作疑问的口吻开篇,“欲知前面花多少”,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迫切想要探寻山庄中繁花似锦的景象究竟是怎样一番模样。然而,诗人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笔锋一转,以“直到南山不属人”作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从字面意义来看,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出太平公主山庄规模的宏大。庄园沿着地势绵延不绝,一直延伸到终南山脚下,其间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尽头。“直到南山不属人”,表明这片广袤的土地都归属于太平公主,她的庄园之广袤无垠,尽显其权势之盛。但从深层次的情感和寓意角度分析,这两句诗实则蕴含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诗人表面上似乎在惊叹山庄的庞大与美丽,可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对太平公主贪婪行径的批判与谴责。这片看似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庄园,背后却是无数百姓的血泪与苦难。太平公主凭借权势大肆圈占土地,使得无数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今,诗人站在这片土地上,目睹山庄的繁华,心中感慨万千。太平公主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她所留下的这座山庄,却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罪恶的见证。这两句诗与前两句看似在内容上有所跳跃,实则在情感与主题上紧密相连,进一步深化了诗歌借古讽今、批判权贵贪婪的主旨。

4. 作品点评

全诗在写作方面,此诗独具特色,巧用隐晦言辞,看似直白却意韵委婉,只陈列事象而不直接论断,引人深思、韵味悠长,尽显艺术匠心。整首诗在写景、叙事、抒情间自如穿梭,笔力雄健,风格庄重又不失诙谐,令人品咂之余,回味无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该诗语言平白简练,寓意深刻,讽刺辛辣,读来让人玩味。

现代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员李德哲《唐宋八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潮《江南行》

下一篇:唐·薛涛《筹边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