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与李贺书":我写信给李贺,
# 李贺:字长吉,唐河南昌谷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他是唐宗室的远亲,郑王(李亮)之后,家世早已没落。其父李晋肃官职低微,早死。他少能文,为韩愈、皇甫湜等所激赏。但他终生郁郁不得志,只做过奉礼郎和协律郎等小官。相传他经常背着锦囊骑驴外出,途中得佳句,即书投囊中,及暮归,整理成篇。其诗想象丰富,炼词琢句,险峭幽诡,但因过于矜奇,有时流于晦涩;尤长于乐府,能合之弦管。卒年仅27岁。有诗二百三十三首。
"劝贺举进士":劝他参加进士考试。
# 进士:唐制,士人应礼部考试,考中的叫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李贺若参加进士考试定能考中,
"与贺争名者毁之":那些和他争名的人便攻击这件事情,
# 毁:毁谤,攻击。
"曰贺父名晋肃":说李贺父亲名叫晋肃,
"贺不举进士为是":李贺不参加进士考试才是对的,
"劝之举者为非":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
"听者不察也":听闻这些话的人不加思索,
# 察:仔细看。
"和而唱之":便随声附和,
# 和而唱之:此唱彼和,结成一气。
"同然一辞":众口一词。
"皇甫湜曰":皇甫湜对我说:“
# 皇甫湜:字持正。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曾从韩愈学古文。
"若不明白":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
# 明白:说清楚,辩明是非。
"子与贺且得罪":您和李贺都将蒙受坏名声。”
# 得罪:蒙受坏名声。,且:将要。
"愈曰":我说:“
"然":确实如此。”
"律曰":《礼记》上的规定说:“
# 律:这里指《礼记》。
"二名不偏讳":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
# 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
"释之者曰":解释的人说:“
# 释之者:指《礼记》的注释者汉朝人郑玄。
"谓若言‘征’不称‘在’":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说‘在’,
# 言‘征’不称‘在’:言‘征’不称‘在’二句:指郑玄对“二名不偏讳”的注释,即“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孔子不讳单称。
"言‘在’不称‘征’是也":说到‘在’就不说‘征’。”
"律曰":《礼记》上的规定又说:“
"不讳嫌名":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
# 不讳嫌名: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郑玄在注释《礼记》“礼不讳嫌名”时说:“嫌名,谓声音相近,若禹与雨,邱与丘也。”即下文所说的“嫌名律”。
"释之者曰":解释的人说:“
"谓若‘禹’与‘雨’、":说的是像‘禹’和‘雨’、
"‘丘’与‘蓲’之类是也":‘丘’和‘蓲之类的字就是这样。”
"今贺父名晋肃":如今李贺父亲名晋肃,
"贺举进士":李贺参加进士考试,
"为犯二名律乎":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
# 为犯二名律乎?:为……乎?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吗?还是……吗?”的反诘句。
"为犯嫌名律乎":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
"父名晋肃":父亲的名字叫晋肃,
"子不得举进士":儿子就不能考进士,
"若父名仁":假如父亲名“仁”,
"子不得为人乎":儿子难道就不能做人了吗?
"夫讳始于何时":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 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
"非周公孔子欤":不就是周公、孔子吗?
#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政治家,相传周朝的典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
"周公作诗不讳":周公作诗不避讳,
# 周公作诗不讳:其父文王名昌,其兄武王名发,周公作诗不讳“昌”字、“发”字,《诗经》周颂就首“燕及皇天,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终三十里”等句。
"孔子不偏讳二名":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
"《春秋》不讥不讳嫌名":《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
# 《春秋》不讥不讳嫌名:《春秋》不讥讽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如卫桓公名完,“完”与“桓”同音,属于嫌名,《春秋》不讥。
"康王钊之孙":周康王钊的孙子,
# 康王钊之孙:“康王”二句:周康王,姓姬,名钊;其子周昭王,名瑕;“昭”和“钊”同音,周人不讳;原文“孙”应作“子”。
"实为昭王":实际上就是昭王。
"曾参之父名晳":曾参的父亲名晳,
# 曾参之父名晳:“曾参”二句:曾参,即曾子,春秋时鲁人,孔子的学生,对父亲极为孝顺;其父名点,字晳,也是孔子的学生;《论语》记述曾子的话:“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和“晳”同音,曾子不讳;原文“名”应作“字”。
"曾子不讳昔":曾参不避讳“昔”字。
"周之时有骐期":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
# 骐期:春秋时楚国人。
"汉之时有杜度":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
# 杜度:汉朝人。这两个人的姓和名同音,如避讳同音字,连他们的姓也不能说了。
"此其子宜如何讳":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
"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
# 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乎?将不……者乎?”:表示选择关系的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呢?还是不……的呢?”
"将不讳其嫌者乎":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
# 汉讳武帝:汉武帝,姓刘,名彻,当时为避武帝讳,把“彻侯”改为“通侯”等。
"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字;
"讳吕后名雉为野鸡":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
# 吕后:名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曾临朝称制,当时为避吕后讳,称“雉”为“野鸡”。
"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别的字。
"今上章及诏":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
"不闻讳浒、":没有听说避讳“浒”、
# 浒: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浒”、“势”、“秉”、“机”四个字分别同“虎”、“世”、“昞”、“基”四个字同音。
"势、":“势”、
# 势: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浒”、“势”、“秉”、“机”四个字分别同“虎”、“世”、“昞”、“基”四个字同音。
"秉、":“秉”、
# 秉: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浒”、“势”、“秉”、“机”四个字分别同“虎”、“世”、“昞”、“基”四个字同音。
"机也":和“饥”字。
# 机: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浒”、“势”、“秉”、“机”四个字分别同“虎”、“世”、“昞”、“基”四个字同音。
"惟宦官宫妾":只有宦官和宫妾,
"乃不敢言谕及机":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
# 谕:唐代宗名豫,“谕”、“豫”二字同音。,乃:竟。
"以为触犯":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
"士君子言语行事":君子著书做事,
# 士君子:古时候指有志操和学问的人。
"宜何所法守也":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
# 法守:效法和遵守。
"今考之于经":现在考察经典,
# 考:考察。
"质之于律":查对规定,
# 质:询问,对照。
"稽之以国家之典":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
# 典:文献典籍。,稽:考核,考查。
"贺举进士为可邪":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是可以呢?
"为不可邪":还是不可以呢?
"凡事父母":凡是侍奉父母,
"得如曾参":能做到像曾参那样,
"可以无讥矣":就能不被人指责了;
# 讥:指责,非难。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
"亦可以止矣":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
# 止:到顶。
"今世之士":现在世上的一些人,
"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
# 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务:致力。前一个“行”系动词,实行,学习;后一个“行”系名词,品行,品德。
"而讳亲之名":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
"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
"亦见其惑也":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周公、孔子、曾参,到底是不可能超过的,
# 卒:终于,到底。
"胜周公孔子曾参":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
"乃比于宦者宫妾":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
"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
"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针对李贺因避父名之讳而不能参加进士科考一事进行论述,深刻透彻地表达了作者反对过度“避讳”的主张。
2. 写作手法
反问:文章中大量使用反问句式,如“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不直接表明结论,而是通过一连串有力的反问,激发读者思考,增强辩驳的气势,犀利地指出对方观点的荒谬,让反对过度避讳的立场更具说服力。引用论证:文中广泛援引典籍与事例进行论证。文中既引用《礼记》中“二名不偏讳”“不讳嫌名”的律法条文,明确名讳规则;又列举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等古圣先贤的做法,以及汉代避讳“彻”“雉”却不泛化、当朝诏书奏章对部分字不避讳的史实,借权威依据与历史事实,驳斥不合理的避讳论调,使文章论证坚实有力,更具可信度。
3. 分段赏析
文章第一段明确地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动因。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因担心触犯名讳,故而不去考取进士。韩愈素来热心于培养和举荐有才华的青年,曾写信给李贺,劝他去应考。然而,与李贺争名的人却肆意毁谤,声称:“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考试是正确的,劝他去考试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思索,就随声附和。一时间,形成了是非不清、不利于韩愈的舆论。正如皇甫湜所说:“如果不把这件事分辨清楚,您和李贺将蒙受坏名声。”正是为了批驳这种毁谤,韩愈才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在扼要交代写作原因之后,先援引法律条文,再引用儒家经典,接着又引用国家典章。层层辩驳,深刻而透彻,最后以幽默的笔调指出,那些“毁之者”只不过是把自己比作宦官宫妾,完全不是士君子光明正大的行为。在文章的写法上,作者不直接作出正面结论,只是在引经据典之后,用一连串的反诘句对“毁之者”提出质问,步步紧逼,气势夺人,具有极强的威慑力量。文章第二段引证《礼记》中有关律会的“二名律”“嫌名律”的确切定义。“二名律”即“二名不偏讳”,注释者解释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话书写时,说“征”就不说“在”,说“在”就不说“征”,只要避讳其中一个字就行了,没有必要两个字都避讳。“嫌名律”即“不讳嫌名”,这就像“禹”同“雨”,“蓲”和“丘”那样,避讳“禹”字没有必要再避讳它的同音字“雨”字。这样,就给名讳划定了一个确定的界限。韩愈在给“名讳”以明确界定以后,用“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两个强有力的反诘句质问“毁之者”。以“晋”与“进”同音为由,阻挠李贺去考进士,这根本是站不住脚的。从而,从理论上推翻了“毁之者”的所谓“理由”。文章第三段,再引国家之典,即查考古今有关“名讳”的记载,驳斥“毁之者”。文章这一部分所记事实非常丰富,而且文字精炼,几乎每一个记叙都需要详加阐述。这些记叙博古通今,既有“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周康王钊之子不讳同音字“昭”,曾参不讳“晳”的同音字“昔”,“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讳吕后‘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等等前朝的记载;又有“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的记载。既有正面的记叙,又有机智的反问:“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通过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谁是谁非已经很明确了。这时,韩愈用“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二句再一次质问“毁之者”,结论自问自明,却又去诘问对方,这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文章最后一段以“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这几句幽默的讽刺笔调,斥责那些“毁之者”。凡是侍奉父母能够像曾参那样,就可以不受到指责了。做人能够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到顶了。但是,不致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在避讳亲人名字这件事情上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的人,和宦官宫妾一样是不明智的。
4. 作品点评
《讳辩》的写作颇具特色,正如《古文观止》所评:“前文分律、经、典三段展开,结尾与前文呼应,行文婉畅明快,反复论辩如大海回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全文尽是设疑两可之辞,实则让智者自行抉择。此乃别具一格的文法。”
上一篇:唐·王建《新嫁娘词三首》
下一篇: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