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空林烟火迟":空林积雨,薪火难以点燃,
# 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空林:疏林。,积雨:久雨。
"蒸藜炊黍饷东菑":午饭做完,马上送向田间。
# 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饷,送饭食到田头。东菑,泛指田园。菑,指开荒初耕的田地。,黍:谷物名,古时为主食。,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
"漠漠水田飞白鹭":漠漠水田,飞起几只白鹭,
# 漠漠:形容广阔无际。
"阴阴夏木啭黄鹂":阴阴夏树,传来婉转鸟鸣。
# 黄鹂:黄莺。,啭:小鸟婉转的鸣叫声。,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阴阴:幽暗的样子。
"山中习静观朝槿":惯于山间安静,早起遍地看花,
# 山中习静观朝槿: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习静,谓习养静寂的心性。亦指过幽静生活。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其花早开晚谢。故以此悟人生荣枯无常之理。
"松下清斋折露葵":松下长吃素食,采摘路葵佐餐。
# 露葵:经霜的葵菜。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清斋:谓素食,长斋。
"野老与人争席罢":我与野老已融洽无间,
# 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野老:村野老人,此指作者自己。
"海鸥何事更相疑":海鸥为何还要猜疑。
# 海鸥何事更相疑:典出《列子·黄帝》: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里借海鸥喻人事。何事,一作“何处”。海鸥: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隐逸题材的诗。它描绘了辋川山庄久雨初停后的景象介绍了其清淡的禅寂生活。整首诗将幽雅的禅寂生活与恬静的田园风光相结合,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营造出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宛如一幅清新明净、形象鲜明的淡雅水墨画。
2. 写作手法
用典:“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运用杨朱从老子学道,学成归来后,旅客与之争座,表明自己已不拘形迹,和光同尘;“海鸥相疑”典出《列子・黄帝》,以海鸥比喻世俗之人,表达自己已与世无争,不应再被猜疑。情景交融:整首诗中,王维将对辋川庄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与自己对宁静、超脱生活的追求和喜爱之情紧密相连,景中含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创造出了一种物我两忘、空灵悠远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描绘出一幅雨后山村的生活图景。多日连绵降雨后,空寂的山林间,烟火袅袅升起,显得格外迟缓。原来是山下农家正忙着烧火做饭,将蒸好的藜菜、煮好的黍饭,准备送给在东边田地里劳作的家人。诗人于山上静静观望,连雨让天地间满是湿润,静谧的氛围中,这缓缓升起的炊烟,恰似生活的节奏,不紧不慢。女人精心准备饭菜,随后手提食盒,送往东面田头,而男人们一大早就已奔赴田间辛勤耕耘。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展现出辋川夏日独特的自然景致。极目远眺,广袤无垠且布满积水的水田之上,一行白鹭轻盈地展翅高飞,它们的身姿是如此的优雅从容;而在那郁郁葱葱、幽深茂密的夏木丛林之中,不时传来黄鹂清脆婉转的啼鸣声。这是诗人静心观察所捕捉到的画面,白鹭于广漠空濛的水田上翩翩起舞,黄鹂在深秀的密林中尽情欢歌,二者一动一静,一视觉一听觉,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辋川夏日的勃勃生机。诗人独具慧眼,挑选出形态与习性差异显著的黄鹂和白鹭,结合它们所处的不同背景进行细腻描绘,使得整个画面更具层次感与立体感。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传达出诗人在山中的修行与生活状态。诗人隐居于深山之中,在幽静的松林之下,每日通过观察木槿花的朝开暮落,领悟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修身养性。同时,他秉持清斋素食的习惯,采摘带着晨露的葵菜作为食物,远离荤腥。这种生活情调,在多数世俗之人眼中,或许显得太过孤寂清苦。然而,对于早已厌烦尘世喧嚣、功名利禄纷争的诗人而言,却蕴含着无尽的乐趣,与那充满勾心斗角的名利场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诗人以“野老”自称,袒露自己的心境。他欣然宣告,自己早已摒弃机巧之心,断绝世俗杂念,一切随缘,与人无争,与世无忤。不禁反问,既然如此,还有谁会无端对自己心存猜忌呢?仿佛在这一刻,诗人已然超脱尘世烦恼,能够悠然自得地沉醉于山林的宁静之乐中,享受这份远离尘嚣的惬意与自在。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言律诗独具魅力,诗中意象鲜明生动,韵味悠长,犹如一幅细腻的画卷,徐徐铺展在读者眼前。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隐匿于山林之间,远离尘世喧嚣纷扰的悠然心境与闲适情趣,堪称王维田园诗作中的代表作。在这首诗里,王维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的种种景致,无不彰显着其对田园生活的倾心与沉醉。
# 诗下双字极难,须是七言、五言之间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兴致全见于两言,方为工妙。唐人谓“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为李嘉祐诗,摩诘窃取之,非也。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彩数倍。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写景自然,造语又极辛苦。顾云:结语用庄子忘机之事,无迹,此诗首述田家时景。次述己志空泊,末写事实,又叹俗人之不知己也。东坡云: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此耳。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周云:妙在四叠字,易此便如嚼蜡。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人皆能为,比诸惟下“漠漠”、“阴阴”四字,诗意便胜。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钟云:“烟火迟”又妙于烟火新,然非积雨说不出(“积雨空林”句下)。谭云:悟矣(“山中习静”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敬曰:清脱无尘,出世人语。摩诘诗往往多道气,要非寻常韵律间者。周珽曰:全从真景真趣摹写,灵机秀色,读之如在镜中游。陈继儒曰:语气殊静,蒋一梅曰:用事切题,做法更不可移动。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第二承烟火也。三四雨后之景,用叠字独能句圆神旺。五言看破荣枯,六言甘于清虚。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笺释》
# 敏曰:今人每用叠字,非惟觉得单弱,且与全句精神俱失。试观此联,偏似无此叠字,径直无情,加此叠字,情景活现,则用叠字之法具在矣。况乎七言最忌五言句泛加二字,惟此真是七字句,并非五言泛加二字也(“漠漠水田”一联下)。
清盛传敏《碛砂唐诗》
# 悟富贵之无常,乃弥陈于藿食,无妨为农没世,人鸥群而不乱也。五六递对,无复笔墨之痕。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诗中写生画手,人境皆活,耳目长新,真是化机在掌握矣。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顾云:下“迟”字妙。又云:三四自然如画。又云:此必有为而云,游思悠远恬澹,胸中绝无微尘。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此题命脉,在“积雨”二字。起句叙题。三四写景极活现,万古不磨之句。后四句,言己在庄上。事与情如此。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方曰:写景极活现(“阴阴夏木”句下)。赵松谷曰:淡雅幽寂。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骆宾王《咏蝉 / 在狱咏蝉》
下一篇:唐·戴叔伦《兰溪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