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观四大因":看透地水火风四大因缘,
# 四大:佛教名词,指地、水、火、风四种构成色法的基本元素。
"根性何所有":生命的本性究竟何在。
"妄计苟不生":若不起虚妄分别心,
# 妄计:犹妄念,指凡夫日夜所起的迷情。
"是身孰休咎":这身体又怎会有吉凶祸福。
"色声何谓客":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过客,
"阴界复谁守":五阴十八界又由谁主宰。
"徒言莲花目":空说莲花般清净法眼,
"岂恶杨枝肘":又怎能嫌弃杨枝净水的肘臂。
"既饱香积饭":已饱食香积佛国的米饭,
"不醉声闻酒":未贪饮声闻乘的戒酒。
"有无断常见":断见常见都是执着,
"生灭幻梦受":生灭轮回如同幻梦。
# 受:五蕴之一,指人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生灭:依因缘和合而有,叫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灭。
"即病即实相":疾病即是真实相状,
"趋空定狂走":追求空寂反成狂乱。
"无有一法真":没有一法是真实的,
"无有一法垢":也没有一法是污秽的。
"居士素通达":居士向来通达佛理,
"随宜善抖擞":随缘自在调伏身心。
# 随宜:佛教语,随众生根机之所宜。
"床上无毡卧":床上没有毡毯可卧,
"镉中有粥否":锅中可有稀粥充饥。
"斋时不乞食":斋时不向外乞食,
# 斋时:食斋之时,即清晨至正午之间。
"定应空漱口":想必只是清水漱口。
"聊持数斗米":姑且送上几斗米,
"且救浮生取":暂解这浮生所需。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友诗。介绍了诗人以佛教“四大”“空”等理念开篇,劝慰胡居士看淡身体病痛与世间虚妄,又问及居士卧病时的生活状况,还提及持米相赠之事。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关切,以及借佛教思想宽慰友人的心意。
2. 分段赏析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此句从佛理起笔,言明看透地、水、火、风四大皆空的缘由,追问人的根性究竟存在何处。以“了观”显悟境,“何所有”发深问,为后文阐述对虚妄与实相的理解铺垫,透出对世间本质的思索。“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若虚妄的算计不曾产生,这肉身又有何祸福可言?“妄计”指不实的念想,“休咎”即祸福,此句承接前文,说明虚妄是祸福的根源,若能除却妄念,身心便无牵累,尽显对佛理的通透理解。“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色与声这些外在表象,为何视作外来的过客?五阴三界又有谁在固守?“色声”“阴界”皆为佛家术语,此句以反问消解对虚妄外物的执着,言明这些皆非实有,不必固守,深化对空性的认知。“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徒然谈论佛的莲花妙目,又怎会厌恶肉瘤般的杨枝肘?“莲花目”喻美好,“杨枝肘”指恶疾,此句言明若悟得实相,美丑善恶本无分别,不会因外相而心生喜恶,体现超越表象的智慧。“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既已饱食香积佛的饭食,便不会沉醉于声闻乘的小乘之法。“香积饭”喻大乘佛法的滋养,“声闻酒”指小乘境界,此句表明对高深佛理的追求,不满足于浅近的觉悟,显其向道之心。“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执着于有与无、断与常的见解,如同在生灭变幻的幻梦中承受虚妄。“有无断常”是常见的偏执,“幻梦受”喻其虚妄,此句批判对两边见的执着,言明这些皆如梦幻,不值挂怀。“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病苦本身即是实相的显现,若刻意追求空界,反倒成了狂乱奔走。此句打破对病与空的分别,说明实相不离当下,不必刻意求空,否则反落执着。“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世间没有一法是真实不变的,也没有一法是污浊不洁的。此句直指诸法空相,真与垢皆为假名,本质无别,是对前文佛理的总结,显露出对万法本质的彻底洞明。“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胡居士向来通达世事佛理,能随境遇调整自心,善于摆脱尘劳。“通达”赞其悟境,“善抖擞”言其能在困厄中振作,不被外境所缚,为后文写其贫病中的操守张本。“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描绘其卧病处境:床上无毡御寒,锅中恐已无粥果腹。“无毡”“有粥否”以日常细节写其清苦,却与“素通达”形成对照,显其安贫乐道,不因困窘失其本心。“斋时不乞食,定应空漱口。”到了斋饭时刻仍不外出乞食,想必只能空口漱口解饥。“不乞食”见其坚守气节,不愿屈身,“空漱口”状其清贫,却更显其在困厄中保持尊严的品格,与“通达”相契。“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姑且携来数斗米,暂且解救这尘世中的急难。“聊持”见其施助的自然,“救浮生”含体恤之情,既解友人燃眉之急,亦显二人相惜之谊,平淡中见真挚关怀。
上一篇:唐·吴巩《白云溪》
下一篇:唐·王维《过福禅师兰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