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bìng
wèi
yīn
zèng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2
liǎo
guān
yīn
gēn
xìng
suǒ
yǒu
wàng
gǒu
shēng
shì
shēn
shú
xiū
jiù
shēng
wèi
yīn
jiè
shuí
shǒu
yán
lián
huā
yáng
zhī
zhǒu
bǎo
xiāng
fàn
zuì
shēng
wén
jiǔ
yǒu
duàn
cháng
jiàn
shēng
miè
huàn
mèng
shòu
bìng
shí
xiàng
kōng
dìng
kuáng
zǒu
yǒu
zhēn
yǒu
gòu
shì
tōng
suí
shàn
dǒu
sǒu
chuáng
shàng
zhān
zhōng
yǒu
zhōu
fǒu
zhāi
shí
shí
dìng
yīng
kōng
shù
kǒu
liáo
chí
shù
dǒu
qiě
jiù
shēng

译文

看透地水火风四大因缘,生命的本性究竟何在。若不起虚妄分别心,这身体又怎会有吉凶祸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过客,五阴十八界又由谁主宰。空说莲花般清净法眼,又怎能嫌弃杨枝净水的肘臂。已饱食香积佛国的米饭,未贪饮声闻乘的戒酒。断见常见都是执着,生灭轮回如同幻梦。疾病即是真实相状,追求空寂反成狂乱。没有一法是真实的,也没有一法是污秽的。居士向来通达佛理,随缘自在调伏身心。床上没有毡毯可卧,锅中可有稀粥充饥。斋时不向外乞食,想必只是清水漱口。姑且送上几斗米,暂解这浮生所需。

逐句剖析

"了观四大因":看透地水火风四大因缘,

# 四大:佛教名词,指地、水、火、风四种构成色法的基本元素。

"根性何所有":生命的本性究竟何在。

"妄计苟不生":若不起虚妄分别心,

# 妄计:犹妄念,指凡夫日夜所起的迷情。

"是身孰休咎":这身体又怎会有吉凶祸福。

"色声何谓客":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过客,

"阴界复谁守":五阴十八界又由谁主宰。

"徒言莲花目":空说莲花般清净法眼,

"岂恶杨枝肘":又怎能嫌弃杨枝净水的肘臂。

"既饱香积饭":已饱食香积佛国的米饭,

"不醉声闻酒":未贪饮声闻乘的戒酒。

"有无断常见":断见常见都是执着,

"生灭幻梦受":生灭轮回如同幻梦。

# 受:五蕴之一,指人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生灭:依因缘和合而有,叫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灭。

"即病即实相":疾病即是真实相状,

"趋空定狂走":追求空寂反成狂乱。

"无有一法真":没有一法是真实的,

"无有一法垢":也没有一法是污秽的。

"居士素通达":居士向来通达佛理,

"随宜善抖擞":随缘自在调伏身心。

# 随宜:佛教语,随众生根机之所宜。

"床上无毡卧":床上没有毡毯可卧,

"镉中有粥否":锅中可有稀粥充饥。

"斋时不乞食":斋时不向外乞食,

# 斋时:食斋之时,即清晨至正午之间。

"定应空漱口":想必只是清水漱口。

"聊持数斗米":姑且送上几斗米,

"且救浮生取":暂解这浮生所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创作的佛教题材五言古诗,全篇共二十四句。该诗以胡居士病中赠米为缘起,贯串“四大皆空”的佛教义理,通过“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等佛学概念的运用,阐发“缘起性空”的哲学思考。诗中巧妙融合“香积饭”“声闻酒”等佛教典故与日常赠米场景,以“即色即空”的艺术手法,实践南宗禅“不著文字”的悟道方式。结尾“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将佛理回归生活实践,在平凡赠米行为中寄托济世度人的菩萨情怀,体现了王维将禅理诗化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维到了晚年,对佛教十分虔诚,常与僧人、居士往来,还时常给僧人、居士捐赠食品。这首诗或许是他晚年所作,具体创作时间已无法考证,暂且将其归在了你上元元年(760)。当时胡居士生病卧床,王维带着米前去探望,并且写了这首诗赠送给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友诗。介绍了诗人以佛教“四大”“空”等理念开篇,劝慰胡居士看淡身体病痛与世间虚妄,又问及居士卧病时的生活状况,还提及持米相赠之事。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关切,以及借佛教思想宽慰友人的心意。

2. 分段赏析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此句从佛理起笔,言明看透地、水、火、风四大皆空的缘由,追问人的根性究竟存在何处。以“了观”显悟境,“何所有”发深问,为后文阐述对虚妄与实相的理解铺垫,透出对世间本质的思索。“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若虚妄的算计不曾产生,这肉身又有何祸福可言?“妄计”指不实的念想,“休咎”即祸福,此句承接前文,说明虚妄是祸福的根源,若能除却妄念,身心便无牵累,尽显对佛理的通透理解。“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色与声这些外在表象,为何视作外来的过客?五阴三界又有谁在固守?“色声”“阴界”皆为佛家术语,此句以反问消解对虚妄外物的执着,言明这些皆非实有,不必固守,深化对空性的认知。“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徒然谈论佛的莲花妙目,又怎会厌恶肉瘤般的杨枝肘?“莲花目”喻美好,“杨枝肘”指恶疾,此句言明若悟得实相,美丑善恶本无分别,不会因外相而心生喜恶,体现超越表象的智慧。“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既已饱食香积佛的饭食,便不会沉醉于声闻乘的小乘之法。“香积饭”喻大乘佛法的滋养,“声闻酒”指小乘境界,此句表明对高深佛理的追求,不满足于浅近的觉悟,显其向道之心。“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执着于有与无、断与常的见解,如同在生灭变幻的幻梦中承受虚妄。“有无断常”是常见的偏执,“幻梦受”喻其虚妄,此句批判对两边见的执着,言明这些皆如梦幻,不值挂怀。“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病苦本身即是实相的显现,若刻意追求空界,反倒成了狂乱奔走。此句打破对病与空的分别,说明实相不离当下,不必刻意求空,否则反落执着。“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世间没有一法是真实不变的,也没有一法是污浊不洁的。此句直指诸法空相,真与垢皆为假名,本质无别,是对前文佛理的总结,显露出对万法本质的彻底洞明。“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胡居士向来通达世事佛理,能随境遇调整自心,善于摆脱尘劳。“通达”赞其悟境,“善抖擞”言其能在困厄中振作,不被外境所缚,为后文写其贫病中的操守张本。“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描绘其卧病处境:床上无毡御寒,锅中恐已无粥果腹。“无毡”“有粥否”以日常细节写其清苦,却与“素通达”形成对照,显其安贫乐道,不因困窘失其本心。“斋时不乞食,定应空漱口。”到了斋饭时刻仍不外出乞食,想必只能空口漱口解饥。“不乞食”见其坚守气节,不愿屈身,“空漱口”状其清贫,却更显其在困厄中保持尊严的品格,与“通达”相契。“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姑且携来数斗米,暂且解救这尘世中的急难。“聊持”见其施助的自然,“救浮生”含体恤之情,既解友人燃眉之急,亦显二人相惜之谊,平淡中见真挚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吴巩《白云溪》

下一篇:唐·王维《过福禅师兰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