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谷行将尽":旧的谷粮快吃光了,
# 行将:即将。,旧谷:陈旧的粮食。谷,这里泛指粮食。
"良苗未可希":新的禾苗正在生长,还盼不到收割。
# 希:希望,这里是指望的意思。陶渊明《有会而作》诗序:“旧谷既没,新谷未登。……登岁之功,既不可希。”,良苗:长势良好的庄稼苗。一作“良田”。
"老年方爱粥":老年人连粥都舍不得吃,
# 爱:吝惜,舍不得。,方:正。,老年:老年人。
"卒岁且无衣":一年到头也没有件像样的衣服。
# 卒岁且无衣:《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郑玄笺:“卒,终也。”卒岁:终岁,度过一年。且:尚。
"雀乳青苔井":雀儿在长满青苔的井台上哺育幼雀,
# 乳:鸟雀孵卵。傅玄《杂诗三首·其三》:“鹊巢丘城侧,雀乳空井中。”
"鸡鸣白板扉":鸡在没上油漆的木板门前鸣叫。
# 白板扉:裸露着白木板,没有上油漆的农家门。
"柴车驾羸牸":一头瘦牛驾着满车的柴走过,
# 羸牸:瘦弱的母牛。,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后汉书·赵壹传》:“柴车草屏,露宿其旁。”李贤注:“柴车,弊恶之车也。”
"草屩牧豪豨":牧童穿着草鞋放牧着健壮的肥猪。
# 豪豨:肥壮的猪。豪:一作“膏”。狶:一作“豨”。,牧:放牧牲畜。,草屩:草鞋。
"夕雨红榴拆":红石榴因雨水多而结得压折了枝,
# 拆:一作“坼”,裂开。一作“折”,折断,这里是落下的意思。,夕:一作“多”。
"新秋绿芋肥":绿芋在初秋就已长大了。
# 肥:硕大,茁壮。,新秋:初秋。
"饷田桑下憩":农夫在桑树下吃过送到田里的饭正在稍事休息,
# 憩:休息。,饷田:给田中耕作者送饭。
"旁舍草中归":邻居的农民穿过草丛回家。
# 旁舍:旁舍:邻舍,邻居。《史记·高祖本纪》:“高祖适从旁舍来。”此谓邻居的农民从草径中返回家里。
"住处名愚谷":住处的名字就叫做愚谷,
# 愚谷:即愚公谷,相传在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刘向《说苑·政理篇》:“齐桓公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翁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驹,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后世多以愚公谷借指隐者所居之地,这里借指田家所居之处。
"何烦问是非":无需操闲心去管什么是非。
# 问是非:过问人世间的是非。,何烦:谦词,怎么敢烦劳。用此词,往往作委婉地否定。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反映田家生活的五言古诗。整首诗营造出一种质朴而又略带艰辛的生活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田家生活艰辛的同情,以及对乡村质朴宁静生活的描绘与感悟。
2. 写作手法
白描:“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没有过多修饰,便将鸟雀在布满青苔的井边哺育幼雏,公鸡在白板门旁啼叫的画面生动展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乡村之中。“柴车驾羸牸,草屩牧豪豨”,同样以白描手法,描绘出瘦弱母牛拉着柴车,牧童穿着草鞋放牧肥猪的场景,形象地表现出乡村劳作的质朴与真实,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平凡与自然。用典:“住处名愚谷,何烦问是非”运用“愚谷”的典故。相传齐桓公时,有老人自称住在“愚谷”,表示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王维借此典故,表达自己如同住在愚谷之人,远离世间是非,追求超脱世俗的心境。这一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还巧妙地传达出诗人的人生态度与归隐思想。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开篇即点明田家的艰难处境,旧年存粮即将告罄,而新苗生长态势不佳,丰收希望渺茫。此句如实描绘出田家青黄不接时的困窘。“老年方爱粥”一句,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并非老人真的偏爱粥食,实则是迫于粮食短缺的无奈之举,以委婉笔触道出田家生活的艰辛。“卒岁且无衣”则进一步加深这种困苦感,化用《诗经・豳风・七月》中“无衣无褐,何以足岁”之意,强调田家一年到头连蔽体之衣都难以保障,全面展现了田家饥寒交迫的生活困境,为全诗奠定了悲悯的基调。五至十二句:诗人精心选取乡村中一系列典型场景,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田园生活画卷。鸟雀在布满青苔的井边孵育幼雏,公鸡在白板门旁打鸣,呈现出乡村清晨的宁静与生机。瘦弱母牛拉着柴车,牧童穿着草鞋放牧肥猪,描绘出乡村劳作场景的质朴与真实。“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季节变换中乡村植物的生长状态,富有画面感。而“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刻画了人们在田间送饭途中于桑树下短暂休憩,以及劳作后从旁舍草丛归家的情景,充满生活气息。这些场景虽平凡,却共同构成了乡村生活的闲适与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前文田家困苦带来的沉重感,同时也体现出农民顺应自然、努力生活的态度。末二句:诗人以“愚谷”典故收尾,表达自己如同住在愚谷中的人一般,无意卷入世间是非纷争。此句看似超脱,实则蕴含愤懑。诗人目睹田家困苦,却无力改变社会现实,内心无奈与愤懑交织,只能借避世隐居来维持内心的宁静与超脱。然而,这种回避矛盾的态度,也反映出诗人在面对社会不公时的软弱。尽管如此,整首诗前半部分对田家困苦生活的深刻描绘,彰显出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与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诗人因与农民有所交往,深知其生活艰辛,故而将这一社会现实呈现出来,虽结尾以隐晦之笔收束,但仍难掩诗中对农民生活困境的关注与同情。
4. 作品点评
王维的《田家》与他的部分田园诗风格迥异。此诗亮点在于王维将艺术视角投向农民的真实生活,呈现出农民生活的困苦之态。然而,诗的主体内容亦不乏对田园景物看似不经意却细致入微的描绘。王维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抓取初秋乡村的典型特征,寥寥数语就勾勒出质朴宁静的乡村画面,足见其对乡村生活的熟悉。在语言方面,该诗大量运用对句,对仗工整自然,毫无雕琢痕迹。这些对句不仅描绘出丰富的乡村景象,还通过鲜明的形象对比,增强了诗歌画面的张力与层次感。同时,诗歌语言极为凝练,彰显出王维炼字炼句的深厚功力。
下一篇:唐·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