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江北两风流":江南与江北两地,风流人物各显其态,
# 江北:指殷都朝歌。,江南:指江南建康,陈都于此。
"一作迷津一拜侯":有人迷失于歧途,有人却受封拜侯。
# 拜侯:除封为侯。,迷津:本谓迷失津渡。此言朝歌故都已漫灭无存,与他处混为一片,如迷津般令人不可追寻。
"至竟不如隋炀帝":可笑他们终究连隋炀帝都不如,
"破家犹得到扬州":隋炀帝虽亡国破家,至少还能到扬州一游。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江南江北两风流”诗人开篇描绘了江南和江北两地的风流人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才子佳人的盛况。这里的“风流”指的是才华出众、风采卓越的人物。次句:“一作迷津一拜侯”通过对比,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命运。一种是在迷津中徘徊,迷失方向;另一种是向权贵跪拜,依附于权势。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第三句:“至竟不如隋炀帝”诗人引入隋炀帝的形象,暗示即使是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也有落魄之时。隋炀帝因奢侈和暴政而闻名,最终国家衰败,但他仍能在扬州享有一方繁华。尾句:“破家犹得到扬州”进一步强调了即使落魄,仍能拥有一方繁华。扬州在历史上是经济文化发达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理想和追求。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反映出对繁华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