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yáng
zhōu

朝代:唐作者:李绅浏览量:2
jiāng
héng
kuò
yān
wǎn
cháo
guò
jīn
líng
luò
qiū
liáo
sài
hóng
鸿
jīng
chǔ
qiǎn
shēn
hóng
shù
jiàn
yáng
zhōu
qiáo
dēng
huǒ
lián
xīng
hàn
shuǐ
guō
fān
qiáng
jìn
dǒu
niú
jīn
shì
cháo
fēng
biàn
kāi
kǒu
wèn
lóu

译文

傍晚的烟波笼罩在宽阔的江面,路过金陵已经是落叶纷纷的深秋时节。叫声高亢的塞北大雁飞过楚地湖泽,深深浅浅的红树中间依稀看到了扬州城。夜晚石桥上灯火阑珊好似星光闪烁的银河,城外河中游船上的桅杆就像天上星斗。现在集市和朝廷上的风俗已经改变,不用再开口询问迷楼了。

逐句剖析

"江横渡阔烟波晚":傍晚的烟波笼罩在宽阔的江面,

# 烟波晚:傍晚的烟波。,江横渡阔:表现了江面的阔大。

"潮过金陵落叶秋":路过金陵已经是落叶纷纷的深秋时节。

"嘹唳塞鸿经楚泽":叫声高亢的塞北大雁飞过楚地湖泽,

# 楚泽:指扬州一带的湖泊,古代楚地包括湘鄂江浙一带地区。,塞鸿:从塞北飞来的鸿雁,雁于秋深南飞。,嘹唳:雁叫声。

"浅深红树见扬州":深深浅浅的红树中间依稀看到了扬州城。

"夜桥灯火连星汉":夜晚石桥上灯火阑珊好似星光闪烁的银河,

"水郭帆樯近斗牛":城外河中游船上的桅杆就像天上星斗。

# 斗牛:星宿名,即斗宿、牛宿,这里泛指天上星斗。,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水郭:江水绕扬州城而过,所以叫“水郭”。

"今日市朝风俗变":现在集市和朝廷上的风俗已经改变,

# 市朝:交易买卖的场所叫市,官府治事的处所叫朝,市朝风俗变指扬州的社会风气已经改变。

"不须开口问迷楼":不用再开口询问迷楼了。

# 迷楼:隋炀帝下扬州时兴建的宫室。遗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附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扬州》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记录了他乘船至扬州投宿时的所见所感。​​前两联描绘旅途景象:暮色中江阔波渺,秋潮落叶更添萧瑟;塞雁嘹唳声愈显寂寥,而红树掩映处初见扬州轮廓,令诗人为之一振。颈联转写扬州夜景:夜桥灯火璀璨如接星河,水郭帆樯林立似近星斗,极言繁华盛况。尾联由景及史:联想隋炀帝扬州奢靡及所建迷楼,随即点明时移俗易,旧迹已湮灭无需再问,既叹历史变迁,亦暗赞今日繁华。全诗通过旅途苍茫、城市璀璨与历史沉思的层层递进,展现了扬州风貌和诗人的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绅这首《宿扬州》创作于​​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初秋​​,是他从洛阳赴任浙东观察使途中经停扬州时所作。全诗以夜宿扬州的旅途见闻为线索,通过描绘江畔暮色、城郭灯火等景象,在写景叙事中自然融入了诗人对繁华盛景与历史变迁的深切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通过描绘​​秋夜扬州的江景、城郭与繁华灯火​​,在展现水乡壮丽画卷的同时,借隋炀帝“迷楼”典故,抒发了对历史浮华消散、当下风俗变迁的理性慨叹。

2. 写作手法

烘托:“嘹唳塞鸿经楚泽”​​一句中塞外鸿雁的哀鸣声(听觉)穿越楚地水域,以雁声的凄厉烘托旅途的孤寂,暗示诗人漂泊无依的心境。夸张:“夜桥灯火连星汉”通过夸张手法,将桥上的灯火与银河(星汉)相连,极言灯火之繁盛,仿佛与天相接。“水郭帆樯近斗牛”同样以夸张形容船桅高耸,似乎能触及天上的斗宿和牛宿(斗牛),凸显扬州水运的繁忙与壮阔。

3. 分段赏析

首联“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以“烟波晚”和“落叶秋”点明时值秋日傍晚,“晚”字既呼应诗题“宿”字,也为后文描写夜景埋下伏笔。颔联“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接着描写船接近扬州时看到的景象:正值深秋,北来的大雁向南飞去,空中回荡着它们响亮而悠长的鸣叫声。在萧瑟的秋风中,各种花草都已凋零,树木也落叶枯萎,唯独枫树、槲树等红叶树木经霜后颜色更加鲜艳,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红色,点缀着扬州城,显得格外有韵味。诗人借助这秋景,烘托出自己悲凉中夹杂着一丝欣慰的心情,表明他并不因为周遭环境的冷清寂寥而丧失追求或意志消沉。颈联“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诗人的笔触转向了扬州城的另一番繁华景象。扬州在唐朝曾是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当时有“扬一益二”(扬州第一,益州第二)的说法,可见其盛况空前。每到傍晚时分,城内万家灯火连绵不绝,仿佛与灿烂的银河相接,灯光与星光相互辉映,一片绚烂辉煌;城外运河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密密麻麻的桅杆高耸入云,简直像是要触碰到天上的星斗。这里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夜晚扬州的鼎盛:灯火、月下的江水、月光、夜桥相互映衬,点缀在斜挂江天、月色朦胧的夜空中,显得格外明亮耀眼,使扬州的夜景更加璀璨繁华。诗人将秋日江边扬州的景色勾勒得如同画卷,充分展现了他对景物和氛围的细致捕捉能力。尾联“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表达了诗人夜宿扬州的感受:如今的扬州民风习俗已不同往昔,变得更为简朴务实。诗人意识到,现在对隋炀帝那座奢华的迷楼感兴趣的人已经很少了,因此觉得没必要再向当地人打听它的下落(注:迷楼是隋炀帝命项升建造的豪华宫殿,以结构复杂、易迷路著称)。这两句既总结了前文对扬州今日景象的描写,也含蓄地点明了城市繁华的本质已发生变化。同时,它们更寄托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希望唐朝能够繁荣兴盛,但务必以隋朝因穷奢极欲而亡国的历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体现了诗人居安思危、倡导节俭治国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一幅着色图。国朝王渔洋有“绿杨城郭是扬州”之句,传诵人口,妙处不减此语(“浅深红树”句下)。

清文人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群玉《寄人》

下一篇:唐·李益《长干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