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沙见底空无色":白沙沉底可见泉底空明无杂色,
"青石潜流暗有声":青石之下潜流暗涌似有声响传。
"微渡竹风涵淅沥":微风穿过竹林带起淅沥轻响,
"细浮松月透轻明":松间月光细碎浮映泉面透轻明。
"桂凝秋露添灵液":秋露凝结桂树添入这灵清玉液,
"茗折香芽泛玉英":采来香茶嫩芽煮水泛起琼花英。
# 玉英:玉石精英,美玉。比喻茶叶。
"应是梵宫连洞府":想这泉源应是连通佛寺与仙府,
# 洞府:犹洞天,道教所称神仙居住之地。,梵宫:寺院。
"浴池今化醒泉清":天上浴池如今化做这醒神清泉。
# 浴池:生活用水池。
"在惠山寺松竹之下":在惠山寺的松树竹林之下,
"甘爽":(有泉水)甘甜清冽,
"乃人间灵液":乃是人间的灵液,
"清澄鉴肌骨":泉水清澈透明,
"清澄见肌骨":能照见人的肌骨,
"含漱开神虑":含在口中漱口能开启神思,
"茶得此水":茶叶得到这泉水,
"皆尽芳味":都能尽展芳香美味。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1. 分段赏析
“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两句是对石泉的全景勾勒。上句写泉底素沙明净,望去空无杂色,以“见底”“无色”凸显泉水的澄澈通透;下句写青石之下潜流暗涌,虽未见其形,却以“暗有声”的听觉感受,赋予静态的泉水以动态韵律,视听结合,奠定全诗清幽基调。“微渡竹风涵淅沥,细浮松月透轻明”两句从环境烘托石泉之美。“微渡竹风”写微风穿过竹林拂过泉面,“涵淅沥”以拟声词摹写竹叶沙沙、泉水轻响的交融声,营造静谧而灵动的听觉氛围;“细浮松月”状松间月光细碎洒落泉中,“透轻明”则以光影穿透水面的视觉效果,展现泉水的清浅澄明,一“涵”一“透”,将竹风、松月与泉影结合,画面层次丰富,意境清幽空灵。“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两句转入泉质与人文雅趣。“桂凝秋露”写秋露凝结于桂树,滴落泉中,暗喻泉水吸纳自然精华,如“灵液”般清冽甘美;“茗折香芽”则点出以泉煮茶的雅事,“泛玉英”形容香茶在泉水中翻滚如琼花绽放,既实写泉水宜茶的特质,又通过“灵液”“玉英”的美称,赋予泉水超凡脱俗的灵秀之气,自然景物与文人生活相映成趣。“应是梵宫连洞府,浴池今化醒泉清”两句以想象收束全诗。“梵宫”指佛寺,“洞府”指仙境,诗人猜想石泉之源或许连通佛道圣境,其地“浴池”化作眼前清冽的“醒泉”。“醒泉”二字双关,既指泉水清凉醒神,亦暗含涤荡尘心、澄明觉悟之意。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将现实中的石泉与超验的宗教意境勾连,既突破空间局限,增添诗意的奇幻色彩,又借“清”字收束全篇,卒章显志,表达对清净无染之境的向往与哲思。
上一篇:唐·耿湋《秋夜》
下一篇:唐·贯休《送卢舍人朝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