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àn

朝代:唐作者:罗隐浏览量:1
dāng
shí
tiān
shì
xián
yóu
jīn
xíng
rén
chóu
liǔ
zòng
ráo
zhuāng
guó
shuǐ
shēng
rěn
dào
yáng
zhōu
qián
kūn
yǒu
zhōng
nán
huì
shù
qíng
yóu
yīng
xiào
qín
huáng
yòng
xīn
cuò
màn
shén
guǐ
hǎi
dōng
tóu

译文

当时天子只是悠闲地游玩,如今过路的人特别忧愁。柳色即使再美也装点着旧国都,流水声怎么忍心流到扬州。天地如果有意终究难以领会,百姓没有感情难道能自由。应该嘲笑秦始皇用心的错误,白白地驱使神鬼到东海的尽头。

逐句剖析

"当时天子是闲游":当时天子只是悠闲地游玩,

# 天子:指隋炀帝。

"今日行人特地愁":如今过路的人特别忧愁。

"柳色纵饶妆故国":柳色即使再美也装点着旧国都,

# 饶:富足,多。

"水声何忍到扬州":流水声怎么忍心流到扬州。

# 何忍:怎么能忍心,即不忍心。

"乾坤有意终难会":天地如果有意终究难以领会,

# 难会:难以相会,合不到一起。,乾坤:天地。

"黎庶无情岂自由":百姓没有感情难道能自由。

# 黎庶:黎民,百姓。

"应笑秦皇用心错":应该嘲笑秦始皇用心的错误,

"谩驱神鬼海东头":白白地驱使神鬼到东海的尽头。

# 谩驱神鬼:指秦始皇驱神鞭石造桥过海的可笑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汴河》是唐末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汴河这一历史遗迹,展现了朝代更迭的沧桑变化。首联对比古今,颔联借景抒情,增添愁绪;颈联感慨世事,同情百姓;尾联借古讽今,批判统治者,体现了对百姓命运的关注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中深刻讽刺了隋炀帝的穷奢极欲之举,正是其无度的挥霍,致使国家走向灭亡。罗隐借诗指出,统治者妄图肆意妄为、为所欲为,最终也不过是黄粱一梦,一切皆成泡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中既有对昔日天子游玩场景的回忆,又有对当下行人忧愁情绪的刻画。通过对汴河周边景色的描写,引发了对历史兴衰和统治者行为的思考。诗人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百姓命运的同情。

2. 分段赏析

“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首联形成鲜明对比,昔日天子的悠闲与今日行人的忧愁,突出了朝代更迭带来的巨大变化,奠定了全诗沉郁的基调,引发读者对历史兴衰的思考。“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颔联借景抒情,“柳色”和“水声”本是美好事物,但在诗人笔下却带有哀愁色彩。“纵饶”“何忍”等词,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乾坤有意终难会,黎庶无情岂自由”:颈联诗人感慨天地有意却难以领会,百姓无辜却无法自主,表达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无奈和对百姓命运的同情,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应笑秦皇用心错,谩驱神鬼海东头”:尾联以秦始皇为例,讽刺其盲目驱使神鬼的行为,暗示统治者的决策往往脱离实际,给百姓带来灾难,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九江北岸遇风雨》

下一篇:唐·窦巩《秋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