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边黄梅雨":在黄梅县的边上正下着黄梅雨,
"白头浪里白头翁":我这个白发老人在白头浪里艰难前行。
"九江阔处不见岸":九江水面宽阔的地方看不见江岸,
"五月尽时多恶风":五月底的时候常常有很大的恶风。
# 尽时:一作将尽。
"人间稳路应无限":人世间安稳的道路应该有无数条,
"何事抛身在此中":为什么我却把自己置身在这风雨之中。
# 在:一作来。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诗歌描绘了诗人在九江北岸行旅时,恰逢黄梅雨季节,遭遇恶劣风雨的情景。五月末的九江江面宽阔不见岸,狂风掀起白头浪,诗人作为行旅之人置身其中。通过对旅途困境的描写,表达了面对艰难处境时的反思。全诗语言质朴,真实地展现了行旅生活的艰辛,体现出诗人对现实境遇的深刻感触。
2. 写作手法
环境描写: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的手法。“黄梅县边黄梅雨,白头浪里白头翁”描写了地点黄梅县边,当时的天气黄梅雨,以及人物自己在白头浪中的情景,“九江阔处不见岸,五月尽时多恶风”描写了九江水面宽阔和五月底多恶风的天气状况。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所处的恶劣环境,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遭遇风雨时的艰难处境,为后文的感慨做了铺垫。衬托:正衬,“九江阔处不见岸,五月尽时多恶风”中,用九江水面的宽阔无边和五月底多恶风的恶劣天气,衬托出诗人在这样环境中的渺小和无助,进一步突出了诗人遭遇风雨时的艰难,强化了诗歌中无奈的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九江北岸遇风雨》首两句“黄梅县边黄梅雨,白头浪里白头翁”点明了地点在黄梅县边,此时正值黄梅雨季节,营造出一种潮湿、压抑的氛围。“白头浪里白头翁”描绘了诗人自己这个白发老人在汹涌的白浪中,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所处的危险和艰难的处境,也暗示了诗人的年纪和此时的心境。次两句“九江阔处不见岸,五月尽时多恶风”进一步描写了环境,九江水面宽阔得看不见岸,突出了水域的辽阔和茫茫无边。“五月尽时多恶风”点明了时间是五月底,且这个时候多有恶风,强调了天气的恶劣,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遭遇风雨时的困境,为下文的感慨做了充分的环境铺垫。末两句“人间稳路应无限,何事抛身在此中”诗人在前面描写了艰难的处境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间安稳的道路应该有很多,可是自己为什么却置身于这样的风雨险境之中呢?这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反思和对人生道路选择的疑问,表达了内心的无奈和困惑,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