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èr
láng
wén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2
nián
yuè
wén
sàng
zhī
nǎi
néng
xián
āi
zhì
chéng
shǐ
使
jiàn
zhōng
yuǎn
shí
xiū
zhī
diàn
gào
shí
èr
láng
zhī
líng
shào
zhǎng
xǐng
suǒ
wéi
xiōng
sǎo
shì
zhōng
nián
xiōng
nán
fāng
yòu
cóng
sǎo
guī
zàng
yáng
yòu
jiù
shí
jiāng
nán
líng
dīng
wèi
cháng
xiāng
shàng
yǒu
sān
xiōng
jiē
xìng
zǎo
shì
chéng
xiān
rén
hòu
zhě
zài
sūn
wéi
zài
wéi
liǎng
shì
shēn
xíng
dān
yǐng
zhī
sǎo
cháng
zhǐ
ér
yán
yuē
:“
:“
hán
shì
liǎng
shì
wéi
ér
!”
!”
shí
yóu
xiǎo
dāng
shí
suī
néng
wèi
zhī
yán
zhī
bēi
nián
shí
jiǔ
shǐ
lái
jīng
chéng
hòu
nián
ér
guī
shì
yòu
nián
wǎng
yáng
xǐng
fén
cóng
sǎo
sàng
lái
zàng
yòu
èr
nián
zuǒ
dǒng
chéng
xiàng
biàn
zhōu
lái
xǐng
zhǐ
suì
qǐng
guī
míng
nián
chéng
xiàng
hōng
biàn
zhōu
guǒ
lái
shì
nián
zuǒ
róng
zhōu
shǐ
使
zhě
shǐ
xíng
yòu
yòu
guǒ
lái
niàn
cóng
dōng
dōng
jiǔ
jiǔ
yuǎn
zhě
西
guī
jiāng
chéng
jiā
ér
zhì
shú
wèi
ér
shào
nián
wéi
suī
zàn
xiāng
bié
zhōng
dāng
jiǔ
xiāng
chǔ
shě
ér
shí
jīng
shī
qiú
dǒu
zhī
chéng
zhī
suī
wàn
shèng
zhī
gōng
xiàng
chuò
ér
jiù
nián
mèng
dōng
wǎng
shū
yuē
:“
:“
nián
wèi
shí
ér
shì
máng
máng
ér
cāng
cāng
ér
chǐ
齿
dòng
yáo
niàn
zhū
zhū
xiōng
jiē
kāng
qiáng
ér
zǎo
shì
zhī
shuāi
zhě
néng
jiǔ
cún
kěn
lái
kǒng
dàn
ér
bào
zhī
!”
!”
shú
wèi
shào
zhě
ér
zhǎng
zhě
cún
qiáng
zhě
yāo
ér
bìng
zhě
quán
xìn
rán
mèng
chuán
zhī
fēi
zhēn
xìn
xiōng
zhī
shèng
ér
yāo
zhī
chún
míng
ér
méng
shào
zhě
qiáng
zhě
ér
yāo
zhǎng
zhě
shuāi
zhě
ér
cún
quán
wèi
wéi
xìn
mèng
chuán
zhī
fēi
zhēn
dōng
zhī
shū
gěng
lán
zhī
bào
wèi
ér
zài
xìn
rán
xiōng
zhī
shèng
ér
yāo
zhī
chún
míng
jiā
zhě
méng
suǒ
wèi
tiān
zhě
chéng
nán
ér
shén
zhě
chéng
nán
míng
suǒ
wèi
zhě
tuī
ér
shòu
寿
zhě
zhī
suī
rán
jīn
nián
lái
cāng
cāng
zhě
huò
huà
ér
wéi
bái
dòng
yáo
zhě
huò
tuō
ér
luò
máo
xuè
shuāi
zhì
wēi
cóng
ér
ér
yǒu
zhī
zhī
bēi
shí
ér
bēi
zhě
qióng
zhī
shǐ
shí
suì
zhī
shǐ
suì
shào
ér
qiáng
zhě
bǎo
hái
zhě
yòu
chéng
āi
zāi
āi
zāi
nián
shū
yún
:“
:“
ruǎn
jiǎo
bìng
wǎng
wǎng
ér
。”
。”
yuē
:“
:“
shì
jiāng
nán
zhī
rén
cháng
cháng
yǒu
zhī
。”
。”
wèi
shǐ
wéi
yōu
jìng
ér
yǔn
shēng
bié
yǒu
ér
zhì
zhī
shū
liù
yuè
shí
dōng
yún
liù
yuè
èr
gěng
lán
zhī
bào
yuè
gài
dōng
zhī
shǐ
使
zhě
zhī
wèn
jiā
rén
yuè
gěng
lán
zhī
bào
zhī
dāng
yán
yuè
dōng
shū
nǎi
wèn
shǐ
使
zhě
shǐ
使
zhě
wàng
chēng
yìng
zhī
rán
rán
jīn
shǐ
使
jiàn
zhōng
diào
zhī
zhī
yǒu
shí
shǒu
dài
zhōng
sāng
dài
zhōng
sàng
ér
lái
néng
shǒu
zhōng
sàng
suì
lái
bìng
lìng
shǒu
sàng
néng
gǎi
zàng
zhōng
zàng
xiān
rén
zhī
zhào
rán
hòu
wéi
suǒ
yuàn
bìng
zhī
shí
zhī
shēng
néng
xiāng
yǎng
gòng
néng
jìn
āi
liǎn
píng
guān
biǎn
lín
xué
xíng
shén
míng
ér
shǐ
使
yāo
xiào
ér
néng
xiāng
yǎng
shēng
xiāng
shǒu
zài
tiān
zhī
zài
zhī
jiǎo
shēng
ér
yǐng
xíng
xiāng
ér
hún
mèng
xiāng
jiē
shí
wéi
zhī
yòu
yóu
cāng
zhě
tiān
yǒu
jīn
wǎng
rén
shì
dāng
qiú
shù
qǐng
zhī
tián
yǐng
zhī
shàng
dài
nián
jiào
xìng
chéng
zhǎng
dài
jià
ér
yán
yǒu
qióng
ér
qíng
zhōng
zhī
zhī
āi
zāi
shàng
xiǎng

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中年时,兄长在南方去世。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年轻的人、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长的人、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吗?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我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哎悲痛啊!真是悲痛!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的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如果有粮食可以维持,能够等到到丧期终,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才算了却我的心愿。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却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广大的苍天啊,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应当去寻找几顷田地,在伊水、颍水边上,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希望来享用祭品吧!

逐句剖析

"年、":某年、

"月、":某月、

"日":某日,

# 日:年、月、日,此为拟稿时原样。《文苑英华》作“贞元十九年五月廿六日”;但祭文中说十二郎在“六月十七日”曾写信给韩愈,“五”字当误。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

# 季父:父辈中排行最小的叔父。

"乃能衔哀致诚":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

# 致诚:表达赤诚的心意。,衔哀:心中含着悲哀。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

# 时羞:应时的鲜美佳肴。羞,同馐。,建中:人名,当为韩愈家中仆人。

"告汝十二郎之灵":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呜呼":唉!

"吾少孤":我自幼丧父,

# 孤:幼年丧父称“孤”。《新唐书·韩愈传》:“愈生三死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及长":等到大了,

"不省所怙":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

# 怙:《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世因用“怙”代父,“恃”代母。失父曰失怙,失母曰失恃。

"惟兄嫂是依":只有依靠兄嫂抚养。

"中年":中年时,

"兄殁南方":兄长在南方去世。

# 兄殁南方: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次年死于任所,年四十三。时韩愈十一岁,随兄在韶州。

"吾与汝俱幼":我和你都还小,

"从嫂归葬河阳":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

# 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是韩氏祖宗坟墓所在地。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 就食江南: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北方藩镇李希烈反叛,中原局势动荡。韩愈随嫂迁家避居宣州(今安徽宣城)。因韩氏在宣州置有田宅别业。韩愈《复志赋》:“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祭郑夫人文》:“既克返葬,遭时艰难。百口偕行,避地江濆。”均指此。

"零丁孤苦":孤苦伶仃,

"未尝一日相离也":也未曾一天分开过。

"吾上有三兄":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

# 吾上有三兄:三兄指韩会、韩介,还有一位死时尚幼,未及命名,一说:吾,我们,即韩愈和十二郎。三兄指自己的两个哥哥和十二郎的哥哥韩百川(韩介的长子)。

"皆不幸早世":都不幸早死。

"承先人后者":继承先父的后代,

# 先人:指已去世的父亲韩仲卿。

"在孙惟汝":在孙子辈里只有你,

"在子惟吾":在儿子辈里只有我。

"两世一身":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

# 两世一身:子辈和孙辈均只剩一个男丁。

"形单影只":孤孤单单。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

"韩氏两世":韩氏两代,

"惟此而已":就只有你们两个了!”

"汝时尤小":那时你比我更小,

"当不复记忆":当然记不得了;

"吾时虽能记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吾年十九":我十九岁时,

"始来京城":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其后四年":四年以后,

"而归视汝":才回去看你。

# 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由宣州至长安应进士举,至贞元八年春始及第,其间曾回宣州一次。但据韩愈《答崔立之书》与《欧阳生哀辞》均称二十岁至京都举进士,与本篇所记相差一年。

"又四年":又过了四年,

"吾往河阳省坟墓":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

# 省:探望,此引申为凭吊。

"遇汝从嫂丧来葬":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

# 遇汝从嫂丧来葬:韩愈嫂子郑氏卒于元贞元九年(793年),韩愈有《祭郑夫人文》。贞元十一年,韩愈往河阳祖坟扫墓,与奉其母郑氏灵柩来河阳安葬的十二郎相遇。

"又二年":又过了两年,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

# 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董丞相:指董晋。贞元十二年(796年),董晋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宣武军节度使,汴、宋、亳、颍等州观察使。时韩愈在董晋幕中任节度推官。

"汝来省吾":你来探望我。

"止一岁":留下住了一年,

# 止:住。

"请归取其孥":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 取其孥:把家眷接来。孥,妻和子的统称。

"明年":第二年,

"丞相薨":董丞相去世,

# 薨:古时诸侯或二品以上大官死曰薨。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晋死于汴州任所,韩愈随葬西行。去后第四天,汴州即发生兵变。

"吾去汴州":我离开汴州,

"汝不果来":你没能来成。

# 不果:没能够。指因兵变事。

"是年":这一年,

"吾佐戎徐州":我在徐州辅佐军务,

# 佐戎徐州:当年秋,韩愈入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幕任节度推官。节度使府在徐州。佐戎,辅助军务。

"使取汝者始行":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

# 取:迎接。

"吾又罢去":我就被免职,

# 罢去:贞元十六年五月,张建封卒,韩愈离开徐州赴洛阳。

"汝又不果来":你又没来成。

"吾念汝从于东":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

# 东:指故乡河阳之东的汴州和徐州。

"东亦客也":也是客居,

"不可以久":不可能久住;

"图久远者":从长远考虑,

"莫如西归":还不如我回到家乡,

"将成家而致汝":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

"呜呼":唉!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

# 遽:骤然。,孰谓:谁料到。

"吾与汝俱少年":当初我和你都年轻,

"以为虽暂相别":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

"终当久相与处":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

"以求斗斛之禄":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 斗斛:唐时十斗为一斛。斗斛之禄,指微薄的俸禄。韩愈离开徐州后,于贞元十七年(801年)来长安选官,调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迁监察御史。

"诚知其如此":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

"虽万乘之公相":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

# 万乘: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乘,有马四匹。封国大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 就:就职。,辍汝:和上句“舍汝”义同。辍:停止。

"去年":去年,

# 去年:指贞元十八年(802年)。

"孟东野往":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

# 孟东野:即韩愈的诗友孟郊。是年出任溧阳(今属江苏)尉,溧阳去宣州不远,故韩愈托他捎信给宣州的十二郎。

"吾书与汝曰":我写给你的信中说:“

"吾年未四十":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

"而视茫茫":但视力模糊,

"而发苍苍":头发花白,

"而齿牙动摇":牙齿松动。

"念诸父与诸兄":想起各位父兄,

"皆康强而早世":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

"如吾之衰者":像我这样衰弱的人,

"其能久存乎":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吾不可去":我不能离开职守,

"汝不肯来":你又不肯来,

"恐旦暮死":恐怕我早晚一死,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

# 无涯之戚:无穷的悲伤。涯,边。戚,忧伤。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呜呼":唉!

"其信然邪":是真的这样呢?

"其梦邪":还是在做梦呢?

"其传之非其真邪":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信也":如果是真的,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 蒙:承受。,不克:不能。,纯明:纯正贤明。

"少者强者而夭殁":年轻的人、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

"长者衰者而存全乎":年长的人、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

"未可以为信也":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

"梦也":如果是梦,

"传之非其真也":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

"东野之书":可是东野的来信,

"耿兰之报":耿兰的报丧,

# 耿兰:生平不详,当时宣州韩氏别业的管家人。十二郎死后,孟郊在溧阳写信告诉韩愈,时耿兰也有丧报。

"何为而在吾侧也":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

"呜呼":啊!

"其信然矣":大概是真的了!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

# 业:用如动词,继承之意。

"不克蒙其泽矣":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所谓天者诚难测":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

"而神者诚难明矣":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

"所谓理者不可推":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

"而寿者不可知矣":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虽然":虽然这样,

"吾自今年来":我从今年以来,

"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

"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

# 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时年韩愈有《落齿》诗云:“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毛血日益衰":身体越来越衰弱,

# 毛血:指体质。

"志气日益微":精神也越来越差了,

# 志气:指精神。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吗?

"死而有知":如果死后有知,

"其几何离":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

# 其几何离:分离会有多久呢?意谓死后仍可相会。

"其无知":如果我死后无知,

"悲不几时":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汝之子始十岁":你的儿子才十岁,

# 始十岁:当指长子韩湘。十岁,一本作“一岁”,则当指韩滂,滂生于贞元十八年(802年)。,汝之子:十二郎有二子,长韩湘,次韩滂。韩滂出嗣十二郎的哥哥韩百川为子,见韩愈《韩滂墓志铭》。

"吾之子始五岁":我的儿子才五岁,

# 吾之子始五岁:指韩愈长子韩昶,贞元十五年(799年)韩愈居符离集时所生,小名曰符。

"少而强者不可保":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

"如此孩提者":像这么大的孩子,

# 孩提:本指二三岁的幼儿。此为年纪尚小之意。

"又可冀其成立邪":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呜呼哀哉":哎悲痛啊!

"呜呼哀哉":真是悲痛!

"汝去年书云":你去年来信说:“

"比得软脚病":近来得了软脚病,

# 软脚病:即脚气病。,比:近来。

"往往而剧":时常发作疼得厉害。”

"吾曰":我说:“

"是疾也":这种病,

"江南之人":江南的人,

"常常有之":常常得。”

"未始以为忧也":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

"呜呼":唉!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

"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汝之书":你的信,

"六月十七日也":是六月十七日写的;

"东野云":东野说,

"汝殁以六月二日":你是六月二日死的;

"耿兰之报无月日":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

"盖东野之使者":大概是东野的使者,

"不知问家人以月日":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

"如耿兰之报":而耿兰报丧,

"不知当言月日":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

"东野与吾书":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

"乃问使者":才去问使者,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

"其然乎":是这样呢?

"其不然乎":还是不是这样呢?

"今吾使建中祭汝":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

# 孤:指十二郎的儿子。,吊:此指慰问。

"彼有食可守":他们如果有粮食可以维持,

"以待终丧":能够等到到丧期终,

# 终丧:守满三年丧期。《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

# 取以来:指把十二郎的儿子和乳母接来。

"如不能守以终丧":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

"则遂取以来":我就马上接来。

"其余奴婢":剩下的奴婢,

"并令守汝丧":叫他们一起守丧。

"吾力能改葬":如果我有能力迁葬,

# 力能改葬:假设之意。即先暂时就地埋葬。合下句连续可知。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

# 兆:葬域,墓地。

"然后惟其所愿":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 惟其所愿:才算了却心事。

"呜呼":唉!

"汝病吾不知时":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

"汝殁吾不知日":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

"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

# 于:一作以。

"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

# 殁不能抚汝以尽哀:一作“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抚汝以尽哀,指抚尸恸哭。

"敛不凭其棺":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

# 敛:同“殓”。为死者更衣称小殓,尸体入棺材称大殓。

"窆不临其穴":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

# 窆:下棺入土。

"吾行负神明":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

"而使汝夭":才使你这么早死去。

"不孝不慈":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

"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却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

"相守以死":不能和你一块死去。

"一在天之涯":一个在天涯,

"一在地之角":一个在地角,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

"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

"吾实为之":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

"其又何尤":又能抱怨谁呢!

# 何尤:怨恨谁?

"彼苍者天":广大的苍天啊,

# 彼苍者天:意谓你青苍的上天啊,我的痛苦哪有尽头啊。语本《诗经·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曷其有极":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

"自今已往":从今以后,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应当去寻找几顷田地,在伊水、

# 伊:伊水,在今河南省境。此指故乡。

"颍之上":颍水边上,

# 颍:颍水,在今河南省境。此指故乡。

"以待余年":度过我的余年,

"教吾子与汝子":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

"幸其成":希望他们成才;

# 幸其成:韩昶后中穆宗长庆四年进士。韩湘后中长庆三年进士。

"长吾女与汝女":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

# 长:用如动词,养育之意。

"待其嫁":等到她们出嫁,

"如此而已":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呜呼":唉,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汝其知也邪":你知道呢?

"其不知也邪":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哀哉":悲哀啊!

"尚飨":希望来享用祭品吧!

# 尚飨:古代祭文结语用辞,意为希望死者享用祭品。尚,庶几,表示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祭文。此文中,韩愈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围绕自己与侄子十二郎的身世经历展开叙述,回忆了两人自幼相依为命的孤苦岁月、聚少离多的人生遗憾,以及得知十二郎病逝后的震惊与悲痛。文中既真切展现了叔侄间深厚的亲情,又融入了对命运无常、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全词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不事雕琢却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兄嫂的感念、对侄儿早逝的痛惜,以及对自身人生境遇的悲叹,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文苑英华》所记五月二十六日或为笔误,因是年六月下旬十二郎仍有书信往来)。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侄子韩老成(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亲情深厚。成年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聚少离多。当他官运渐有转机,即将与十二郎相聚之时,却突然听闻其去世的噩耗。悲痛之下,韩愈挥笔写下这篇祭文,以寄托对十二郎的深切哀思与无限痛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祭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介绍了韩愈与侄子十二郎自幼相依为命、成年后聚少离多的人生经历,描绘了得知十二郎猝然离世后的震惊与悲痛,体现了叔侄二人之间深厚真挚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悲叹、对未能与十二郎相守的悔恨,以及对家族命运和人生境遇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反复:“呜呼哀哉!呜呼哀哉!”以“呜呼哀哉”的连续呼喊,将悲恸之情推向高潮,仿佛作者在痛哭中难以自抑,用语言的重复模拟情感的奔涌;“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中“其……邪”的句式反复,层层推进地展现听闻死讯时从怀疑、侥幸到不得不接受现实的心理过程,让读者深切感受其悲痛。倒叙:在叙述与十二郎的离别经历时,先写“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的内容,回忆此前给十二郎写信提及自身衰老、担忧生死相隔的情景,再转回当下面对十二郎逝去的悲痛;还在叙述与十二郎的相处过往时,插入“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的内容,回溯十二郎此前提及患病的情况,通过这些过往场景的插入,补充了事件背景,强化了当下失去十二郎的痛惜与追悔之情。反衬:以自身衰老却存活反衬十二郎年轻强壮却早逝,作者写道“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自身衰病却存,而十二郎本是少者强者,却“遽去吾而殁”,“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突出了十二郎之死的意外与作者内心的悲痛、困惑。

3. 分段赏析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开篇以祭文格式点明时间、身份与事由,“衔哀致诚”四字直接奠定全文悲恸基调。韩愈以“季父”自称,强调叔侄血缘之亲,“乃能”二字暗含因哀痛过度而迟于致祭的无奈,质朴的叙述中已见深情。“呜呼!吾少孤……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回溯幼年孤苦经历,点明“惟兄嫂是依”的成长背景,突出与十二郎“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特殊命运。嫂氏“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的感叹,既交代家族传承的重压,也为后文十二郎夭折的悲剧埋下伏笔。此时韩愈以“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的反思,将年少懵懂与成年后的痛彻心扉形成对比,情感渐入深沉。“吾年十九……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以时间为线,历数与十二郎数次相聚又分离的经历:京城一别、河阳重逢、汴州短暂相处、徐州再失相聚之机。“东亦客也,不可以久”的盘算与“图久远者,莫如西归”的规划,皆因命运捉弄化为泡影。“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的质问,与“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的悔恨,将奔波求禄与亲情失落的矛盾推向高潮,直抒“早知如此,绝不舍汝”的痛悔。“去年,孟东野往……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借去年书信内容,自陈“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的早衰之象,本以为“长者衰者”将先逝,却不料“少者强者”十二郎反遭夭折。“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的反问,以生死结局控诉命运的无常与荒谬,情感从个人悔恨转向对生命规律的困惑与悲叹。“呜呼!其信然邪?……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以“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的三连问,展现得知死讯时的震惊与抗拒。东野之书、耿兰之报的实物证据,迫使韩愈接受现实,继而发出“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的悲慨。随后转向对自身衰老的描述,“苍苍者或化而为白”“动摇者或脱而落矣”,以身体衰败暗示不久于人世,继而思考“死而有知”与“无知”的两种境地,将个人哀恸延伸至对生死本质的哲思,情感兼具悲痛与苍凉。“汝之子始十岁……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由自身衰颓联想到下一代的命运——十二郎之子十岁,韩愈之子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以反问强化对孤儿成长的忧虑。再追溯十二郎“软脚病”的细节,“未始以为忧”的疏忽与“竟以此而殒其生”的结局形成对比,悔恨中夹杂对病因的揣度,细节描写更显亲情之真挚与失去的遗憾。“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然后惟其所愿。”考证十二郎去世日期的矛盾,虽为琐事却见用心,暗含对逝者的尊重。对十二郎遗孤、乳母及奴婢的安置安排,既展现叔侄情谊的延续,也以具体行动弥补“生不能相养,殁不能抚汝”的愧疚,字里行间渗透着责任与无奈。“呜呼!汝病吾不知时……如此而已。”连用“不知时”“不知日”“不能相养”“不能抚汝”等短句,排比式倾诉未及照料的悔恨,“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的自责将情感推向顶峰。“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呼告,是对命运的绝望控诉。最终以“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的归隐计划作结,将余生寄托于教养后辈,在现实责任中寻求情感的救赎,哀恸中透着一丝无奈的平静。“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点明祭文的本质——文字有限而哀思无限。末句“尚飨”为传统祭文结语,却在反复的“呜呼哀哉”中,将未尽之情留于虚无。

4. 作品点评

作者巧妙地将抒情与叙事结合,借家庭变迁、个人身世及日常琐事为依托,一遍遍倾诉着对亡侄的深切哀痛。字里行间,亦满溢着自身在宦海中沉浮的凄楚与人生感慨。全文以对逝者诉说的口吻铺展,悲叹家族的衰败,哀伤自己未老先衰的境况,痛惜死者的英年早逝。作者的思绪在疑问中翻腾:质疑天理的公正,怀疑神明的存在,困惑生死的定数,甚至忧虑后代能否顺利成长。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将内心的辛酸悲痛抒发出来。文章虽语意反复,却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展现了特定情景下散文的独特优势,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抒情色彩,具有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变化不测。

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六》

# 通篇情意刺骨,无限凄切,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十六

# 以痛苦为文章,有泣、有呼、有诵、有絮语、有放声长号。此文而外,惟柳河东《太夫人墓表》同其惨制。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

# 昌黎曾为其嫂服三年丧,君子以为知礼。况韩氏两世之语,于心极不忘乎!固宜此篇之情辞深切,动人凄侧也。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三

# 杜拾遗志其姑万年县君墓志曰:“铭而不韵,盖情至无文。”公似用其例。“告汝十二郎子之灵”,旧注:“郎子”是当时语,虽不必存,亦不可不知也。“吾上有三兄”,曰介、曰会,一人失其名。“吾年十九始来京城”,以后渐相离。“请归取其孥”,自是长别矣。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二十三

# 情辞痛侧,何必又说?须要看其通篇,凡作无数文法,忽然烟波窗渺,忽然山径盘纤,论情事只是一直说话,却偏有许多文法者,由其平日戛戛乎难,汨汨乎来,实自有其素也。

清金圣叹《才子必读》卷十一

#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 直举胸臆,情至文生,是祭文变体,亦是祭文绝调。祭文诔词,六朝以来无不用韵者,此以散体行之,故曰变体。

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六

# 想提笔作此文,定自夹哭夹写、乃是逐段连接语,不是一气贯注语。看其中幅,接连几个“乎”字,一句作一顿,坳极后人,真有如此一番恍惚猜疑光景。又接连几个“矣”字,一句作一顿,坳极后人,又真如此一番捶胸顿足光景。写生前离合,是追叙处要哭;写死后惨切,是处置处要哭。至今犹疑满纸血泪,不敢多读。

清过洪《古文评注》卷三

# 古人作文,摹仿痕迹未化,虽韩柳未免。《祭十二郎文》“汝病吾不知时,汝死吾不知日”,用宇文护《与母书》“我寒不得汝衣,我饥不得汝食”也。

清袁枚《随园随笔》卷二十五

# 《十二郎》言情,虽滔滔汨汨,畅所欲言,然浅面太直,剽而不留,于文章纪律已荡然无存。

清陶元藻《泊鸥山房集》卷于一

# 自始至终,处处俱以自己伴讲。写叔侄之关切,无一语不从至性中流出,几令人不能辨,其是文是哭?是墨是血?而其波澜之纵横变化,结构之严谨浑成,亦属千古绝调。

清余诚《古文释义》卷七

# 述哀之文,究以用韵为宜,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后人则不必效之。

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韩昌黎集》

# 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饱述其哀;只用家常话,节节追维,皆足痛苦。又《柳文研究法》:子厚《祭弟宗直文》,不如昌黎《祭十二郎文》绵亘其哀音,然真挚处,乃不之逊。

清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

# 《祭十二郎文》,骨肉之痛,急不暇修饰,纵笔一挥,而于喷薄处见雄肆,于呜咽处见深恳,提震转折,迈往莫御,如云驱飙驰,又如龙吟虎啸,放声长号,而气格自紧健。

近代钱基博《韩愈志·韩集搐读录第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下一篇:唐·李白《山中问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