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
sōng

朝代:唐作者:徐夤浏览量:1
jiàn
yīn
sēn
yàn
jīng
xián
kāi
zhǎn
jué
shén
qīng
céng
dāng
yuè
zhào
hái
yǐng
ruò
fēng
chuī
yǒu
shēng
zhī
yǎn
zhǐ
yīng
xuán
shí
gēn
shēn
qiě
líng
shēng
tiān
tāi
dào
shì
pín
lái
jiàn
shuō
zhū
zhū
chì
chéng

译文

从画中涧底松树营造出的阴森氛围,可验证画师笔墨的精湛,看那画家运笔从容洒脱,整幅画让人顿感神清气爽。画中的松树,若在月光照耀下,应当是不见影子的,倘若有风吹过,似乎还会发出阵阵声响。那倾斜的树枝,大概只有玄鹤能够懂得它的意趣,它深深扎入地下的根,正与茯苓共生一处。天台的道士多次前来观赏这幅画,他说画中的松树,棵棵都像是生长在赤城山上的真松。

逐句剖析

"涧底阴森验笔精":从画中涧底松树营造出的阴森氛围,可验证画师笔墨的精湛,

# 涧底:涧底松。

"笔闲开展觉神清":看那画家运笔从容洒脱,整幅画让人顿感神清气爽。

"曾当月照还无影":画中的松树,若在月光照耀下,应当是不见影子的,

"若许风吹合有声":倘若有风吹过,似乎还会发出阵阵声响。

# 合:当、应。

"枝偃只应玄鹤识":那倾斜的树枝,大概只有玄鹤能够懂得它的意趣,

# 玄鹤:黑鹤。,偃:俯伏。

"根深且与茯苓生":它深深扎入地下的根,正与茯苓共生一处。

# 茯苓:菌类植物,别名松腴。寄生于山林松根,状如块球,入药。

"天台道士频来见":天台的道士多次前来观赏这幅画,

# 天台:浙江天台。

"说似株株倚赤城":他说画中的松树,棵棵都像是生长在赤城山上的真松。

# 赤城: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城北六里,为中国道教名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画松》是唐代诗人徐夤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围绕画作中的松树展开描写,首联从画面的阴森质感与画家运笔的闲逸洒脱,展现画师精湛的技艺,以及画作带来的清神之感;颔联以“当月照无影”“若风吹有声”,从光影与声响的角度,虚写画中松的独特神韵;颈联由松枝联想到玄鹤,由松根联想到茯苓,拓展诗歌意境;尾联借天台道士之口,侧面烘托画中松树的逼真,仿佛赤城山上的真实古松。全诗虽无惊艳之语,但构思开阔,通过多维度的描写,表达对画作的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文学家

徐夤(?~920?),唐末五代文学家。字昭梦,一作徐寅,莆田(今属福建)人。乾宁进士,曾官秘书省正字。博学多才,工诗擅赋,著作颇丰。其诗长于咏物,如《斩蛇剑赋》《御水沟赋》,脍炙人口,远播异域。主要作品有《探龙》《钓矶》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涧底阴森验笔精,笔闲开展觉神清”两句为诗的首联,开篇便点明画作主题。“涧底阴森验笔精”写从画中涧底松树的阴森质感,便能验证画家笔墨的精湛,“阴森”一词既描绘出松树生长环境的幽邃,也体现出画作营造的氛围,而“验笔精”则直接赞美画家技艺高超。“笔闲开展觉神清”中,“笔闲开展”形容画家运笔从容洒脱,使得整幅画作气韵流畅,“觉神清”则表明诗人观赏画作后,因画面清新之气而感到神清气爽,从画家笔法与观者感受两方面,展现画作的魅力。“曾当月照还无影,若许风吹合有声”是颔联,此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曾当月照还无影”从光影角度,想象画中松树在月光照耀下却不见影子,以反常之景突出画中松的虚幻空灵,增添神秘色彩;“若许风吹合有声”则从听觉角度,假设松树被风吹动应该会发出声响,赋予画中松以动态感与生命力,通过对光影、声响的想象,生动展现画中松的独特神韵。“枝偃只应玄鹤识,根深且与茯苓生”为颈联,诗人展开丰富联想。“枝偃只应玄鹤识”中,“枝偃”描绘松树枝条倾斜的姿态,“只应玄鹤识”则想象只有玄鹤懂得这弯曲松枝的意趣,赋予松树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根深且与茯苓生”由松树的深根联想到茯苓生长,将松树与珍贵药材联系起来,暗示松树生长环境的独特与自身的不凡,进一步拓展诗歌意境。“天台道士频来见,说似株株倚赤城”是尾联,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天台道士频来见”说明画作备受关注,连天台道士都多次前来观赏;“说似株株倚赤城”借道士之口,称画中松树如同生长在赤城山上的真实松树一般,通过他人的评价,更有力地突出画作的逼真与传神,比直接表达自己的观感更具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

下一篇:唐·杜牧《扬州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