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xiāng
jiàn
shí
nán
bié
nán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1
xiāng
jiàn
shí
nán
bié
nán
dōng
fēng
bǎi
huā
cán
chūn
cán
dào
fāng
jìn
chéng
huī
lèi
shǐ
gān
xiǎo
jìng
dàn
chóu
yún
bìn
gǎi
yín
yīng
jué
yuè
guāng
hán
péng
shān
duō
qīng
niǎo
yīn
qín
wèi
tàn
kān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逐句剖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很难,离别更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

"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

# 丝方尽:丝,这里与“思”字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 泪始干: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蜡炬:蜡烛。

"晓镜但愁云鬓改":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 云鬓改: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夜吟应觉月光寒":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 月光寒:指夜渐深。,应觉:设想之词。

"蓬山此去无多路":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

# 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青鸟殷勤为探看":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 探看:探望。,殷勤:情谊恳切深厚。,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情诗。以男女离别为主题。开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两个“难”字凸显离情,暮春残景烘托哀伤氛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蜡炬作喻,表明对爱情的执着。“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从对方角度想象,体现相思之苦。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象征阻碍,“青鸟”传递希望,寄托思念。此诗围绕“别”字展开,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绵邈深情和对爱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全诗从头至尾都弥漫着痛苦、失望却又缠绵、执着的情感,通过每一联的不同意境反复表现这种复杂情感,并展现了其心理过程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彼时,李商隐任职于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幕府,担任判官。大中五年春天,卢弘止病逝,李商隐不得不从徐州返回长安。当时,牛僧孺一派执掌朝政,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出任宰相,同时兼任礼部尚书。李商隐年轻时,曾与令狐绹一同跟随令狐楚学习骈文。这种文体注重对偶、铺陈辞藻。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赴京应试,在令狐绹的大力举荐下进士及第,二人情谊一度深厚。然而,后来李商隐进入王茂元幕府,并成为其女婿。因王茂元被视为李德裕党人,李商隐也受牵连,与令狐绹关系逐渐疏远,自此仕途多舛。到了晚年,李商隐长期漂泊,依靠游幕维持生计。在卢弘止幕府任职没多久,卢弘止便溘然长逝,李商隐再次失去依靠。回到长安后,为谋求出路,他向令狐绹写诗陈情,其中就包括这首《无题》。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描绘的是失恋后的缠绵情思。这种说法有一定依据,因为全诗确实围绕一方对另一方的爱情思念展开。不过,从诗的整体内容来看,抒发的是女方对男方的思念,因此不太可能是李商隐自述过往的失恋经历。从李商隐当时的处境分析,他刚失去工作,迫切需要另谋新职,在这样的心境下,他也不太可能有兴致去描写他人的失恋故事。所以,不少人反对“失恋”一说,主张这首诗实际上是李商隐向令狐绹陈情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情诗。《无题》以女性的口吻抒写了深沉而复杂的爱情心理,在悲伤与痛苦之中蕴含着对爱情的灼热渴望和坚韧执着的精神。全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抒情主人公因爱情遭遇阻隔而产生的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渺茫的期待。

2. 写作手法

象征:“丝”与“思”谐音,通过春蚕吐丝至死方休象征着对爱人的思念永不停息;而蜡烛燃烧至灰烬则象征着痛苦的情感将伴随一生。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具体,还赋予了诗歌更深的意义层次。比喻:诗中使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寓情于景:在“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中,李商隐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物心境相结合。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的景象不仅描绘了外界环境,也反映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失落与痛苦,实现了物我交融的效果,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双关: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既指蚕吐丝,也指诗人的思念,巧妙自然地写出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3. 分段赏析

《无题》开头两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女性的口吻抒写了爱情中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首句中的两个“难”字,分别表达了相聚之艰难与分离之痛苦,通过重复增强了诗句的缠绵悱恻之感。次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不仅描绘了暮春时节自然景象的凋零,也象征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失落与无奈,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效果。第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一步深化了因“相见时难”而带来的痛苦与执着。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对爱人的思念比作春蚕吐丝至死方休,将无法相聚的痛苦比作蜡烛燃烧至灰烬才停止流泪。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还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内涵,表现了诗人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以及面对无望未来的悲怆心境。第五、六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由内向的情感描写转向外在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因思念而憔悴,清晨照镜时为容颜的变化而忧愁;下句则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同样因思念而难以入眠,感受到月光的寒冷。这里的“应觉”二字巧妙地体现了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真实动人。最后两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寄希望于使者传递信息,尽管知道会面无望,但仍抱着一丝渺茫的期待。诗中以神话传说中的青鸟作为信使,既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又反映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与不舍。结尾虽未改变“相见时难”的现实,却通过这一幻想寄托了对未来的一线希望,展现了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自始至终都沉浸于痛苦失望,却又不乏缠绵执着的浓烈情感之中。诗里每一联,都精准地捕捉并反映出这种独特的情感状态,而且各联在具体意境上各有千秋。首联开篇营造黯然神伤的离别氛围,奠定全诗情感基调;颔联以春蚕蜡炬作喻,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推向极致;颈联从对方角度展开想象,侧面烘托出两人相互思念的深厚情谊;尾联借助神话意象,在无奈之中寄托着对相见的期盼。它们从多个维度,反复渲染着贯穿全诗的复杂情感。同时,各联之间衔接紧密,层层递进,清晰地描绘出以这种复杂情感为脉络的心理历程。如此抒情方式,回环往复,精妙入微,将诗人心底细腻悠长的情感,生动且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极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李义山《无题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体为俚语小词传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措词流丽,酷似六朝。

明谢榛《四溟诗话》

# 第二句毕世接不出,次联犹之“彩凤”“灵犀”之句,入妙未入神。

明末清初冯舒《瀛奎律髓汇评》

# 妙在首联。三四亦杨、刘语耳。

明末清初冯班《瀛奎律髓汇评》

# 李义山慧业高人,敖陶孙谓其诗“绮密瑰妍,要非适用”,此皮相耳。义山《无题》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其指点情痴处,拈花棒喝,殆兼有之。

明末清初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

# 玉溪《无题》诸作,深情丽藻,千古无双,读之但觉魂摇心死,亦不能名言其所以佳也。

明末清初王士祯《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诗中比意从汉魏乐府中得来,遂为《无题》诸篇之冠。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三四摹写“别亦难”,是何等风韵!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情太浓,便不能自摄,入于淫纵,只看李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句便知。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此首玩通章,亦圭角太露,则词藻反为皮肤,而神髓另在内意矣。若竟作艳情解,近于怒张,非法之善也。细测其旨,盖有求于当路而不得耶?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八句中真是千回万转。

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

# “东风无力”,上无明主也。“百花残”,己且老至也。落句具屈子《远游》之思乎?

清何焯《瀛奎律髓汇评》

# 三四进一步法。结用转笔有力。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此诗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属之无题也。起句言缱绻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难已于仕进,五六言颜状亦觉其可怜,七八望其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泛读首句,疑是未别时语,及玩通首,皆是作别后追思语,乃知此句是倒文……呜呼!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玉台》《香奁》,其犹粪土哉!镂心刻骨之言(“春蚕到死”二句下)。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首句七字屈曲,唯其相见难,故别更难。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感遇之作,易为激语。此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不为绝望之词,固诗人忠厚之旨也。但三四太纤近鄙,不足存耳。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镂心刻骨之词。千秋情语,无出其右。

清梅成栋《精选七律耐吟集》

# 此诗自炫其才,述眼前境遇,笔情飘忽。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道出一生工夫学问,后人再四摹仿,绝无此奇句。

清佚名《澹山诗话》

# 何义门:“东风无力”,上无明主也。“百花残”,己且老至也。落句具屈子《远游》之思乎?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下一篇: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