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很难,离别更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
"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
# 丝方尽:丝,这里与“思”字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 泪始干: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蜡炬:蜡烛。
"晓镜但愁云鬓改":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 云鬓改: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夜吟应觉月光寒":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 月光寒:指夜渐深。,应觉:设想之词。
"蓬山此去无多路":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
# 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青鸟殷勤为探看":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 探看:探望。,殷勤:情谊恳切深厚。,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情诗。《无题》以女性的口吻抒写了深沉而复杂的爱情心理,在悲伤与痛苦之中蕴含着对爱情的灼热渴望和坚韧执着的精神。全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抒情主人公因爱情遭遇阻隔而产生的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渺茫的期待。
2. 写作手法
象征:“丝”与“思”谐音,通过春蚕吐丝至死方休象征着对爱人的思念永不停息;而蜡烛燃烧至灰烬则象征着痛苦的情感将伴随一生。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具体,还赋予了诗歌更深的意义层次。比喻:诗中使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寓情于景:在“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中,李商隐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物心境相结合。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的景象不仅描绘了外界环境,也反映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失落与痛苦,实现了物我交融的效果,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双关: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既指蚕吐丝,也指诗人的思念,巧妙自然地写出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3. 分段赏析
《无题》开头两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女性的口吻抒写了爱情中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首句中的两个“难”字,分别表达了相聚之艰难与分离之痛苦,通过重复增强了诗句的缠绵悱恻之感。次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不仅描绘了暮春时节自然景象的凋零,也象征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失落与无奈,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效果。第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一步深化了因“相见时难”而带来的痛苦与执着。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对爱人的思念比作春蚕吐丝至死方休,将无法相聚的痛苦比作蜡烛燃烧至灰烬才停止流泪。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还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内涵,表现了诗人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以及面对无望未来的悲怆心境。第五、六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由内向的情感描写转向外在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因思念而憔悴,清晨照镜时为容颜的变化而忧愁;下句则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同样因思念而难以入眠,感受到月光的寒冷。这里的“应觉”二字巧妙地体现了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真实动人。最后两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寄希望于使者传递信息,尽管知道会面无望,但仍抱着一丝渺茫的期待。诗中以神话传说中的青鸟作为信使,既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又反映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与不舍。结尾虽未改变“相见时难”的现实,却通过这一幻想寄托了对未来的一线希望,展现了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自始至终都沉浸于痛苦失望,却又不乏缠绵执着的浓烈情感之中。诗里每一联,都精准地捕捉并反映出这种独特的情感状态,而且各联在具体意境上各有千秋。首联开篇营造黯然神伤的离别氛围,奠定全诗情感基调;颔联以春蚕蜡炬作喻,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推向极致;颈联从对方角度展开想象,侧面烘托出两人相互思念的深厚情谊;尾联借助神话意象,在无奈之中寄托着对相见的期盼。它们从多个维度,反复渲染着贯穿全诗的复杂情感。同时,各联之间衔接紧密,层层递进,清晰地描绘出以这种复杂情感为脉络的心理历程。如此抒情方式,回环往复,精妙入微,将诗人心底细腻悠长的情感,生动且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极具艺术感染力。
# 李义山《无题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体为俚语小词传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措词流丽,酷似六朝。
明谢榛《四溟诗话》
# 第二句毕世接不出,次联犹之“彩凤”“灵犀”之句,入妙未入神。
明末清初冯舒《瀛奎律髓汇评》
# 妙在首联。三四亦杨、刘语耳。
明末清初冯班《瀛奎律髓汇评》
# 李义山慧业高人,敖陶孙谓其诗“绮密瑰妍,要非适用”,此皮相耳。义山《无题》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其指点情痴处,拈花棒喝,殆兼有之。
明末清初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
# 玉溪《无题》诸作,深情丽藻,千古无双,读之但觉魂摇心死,亦不能名言其所以佳也。
明末清初王士祯《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诗中比意从汉魏乐府中得来,遂为《无题》诸篇之冠。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三四摹写“别亦难”,是何等风韵!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情太浓,便不能自摄,入于淫纵,只看李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句便知。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此首玩通章,亦圭角太露,则词藻反为皮肤,而神髓另在内意矣。若竟作艳情解,近于怒张,非法之善也。细测其旨,盖有求于当路而不得耶?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八句中真是千回万转。
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
# “东风无力”,上无明主也。“百花残”,己且老至也。落句具屈子《远游》之思乎?
清何焯《瀛奎律髓汇评》
# 三四进一步法。结用转笔有力。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此诗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属之无题也。起句言缱绻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难已于仕进,五六言颜状亦觉其可怜,七八望其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泛读首句,疑是未别时语,及玩通首,皆是作别后追思语,乃知此句是倒文……呜呼!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玉台》《香奁》,其犹粪土哉!镂心刻骨之言(“春蚕到死”二句下)。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首句七字屈曲,唯其相见难,故别更难。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感遇之作,易为激语。此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不为绝望之词,固诗人忠厚之旨也。但三四太纤近鄙,不足存耳。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镂心刻骨之词。千秋情语,无出其右。
清梅成栋《精选七律耐吟集》
# 此诗自炫其才,述眼前境遇,笔情飘忽。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道出一生工夫学问,后人再四摹仿,绝无此奇句。
清佚名《澹山诗话》
# 何义门:“东风无力”,上无明主也。“百花残”,己且老至也。落句具屈子《远游》之思乎?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王之涣《登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