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guàn
què
lóu

朝代:唐作者:王之涣浏览量:13
bái
shān
jìn
huáng
hǎi
liú
qióng
qiān
gèng
shàng
céng
lóu

译文

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逐句剖析

"白日依山尽":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 尽:完。这里指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都看不见了。,依:挨着,靠着。,白日: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

"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 入海流: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欲穷千里目":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 千里目:眼界宽阔。,穷:尽。,欲:想要。

"更上一层楼":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 更: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五言绝句,一作朱斌诗,为登临写景题材诗作。主题围绕登楼所见与哲思抒发,借白日依山、黄河入海的壮阔,展现雄浑自然之美,后两句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传递积极进取、追求高远的人生哲理。运用白描勾勒宏大景象,借景抒情与议论结合。前两句绘远景,构建辽阔空间;后两句由景及理,升华主旨。作品以简洁笔触、宏大意境与深刻哲理,彰显盛唐气象与诗人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王之涣(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为人所诬,遂拂衣去,游大河南北。后补瀛州文安尉,卒官。王之涣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善写边塞风光,意境雄浑,多为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其诗风壮大开阔,诗情苍劲雄浑。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王之涣早年以门子身份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后遭诬陷罢官,其人生经历存在争议:一说他不到三十岁罢官后开始访友漫游,写此诗时三十五岁;但据墓志铭,他任衡水主簿至开元十四年(726)前后,罢官悠游时已年近四十,经十五年悠游,约天宝元年(742)复任文安县尉,不久去世。学者李希泌推测,因鹳雀楼所在的平阳府蒲州与王之涣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诗可能是他弃官回乡阶段,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基于对人生、世事的体悟创作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登临哲理诗。描绘了白日西沉、依傍山峦消逝,黄河奔腾、流向大海的壮阔景象,营造出雄浑辽远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然奇观的赞叹,更借登楼望远,传递出积极进取、欲突破视野局限以探更广世界的人生哲理。

2. 写作手法

白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纯用白描,不饰雕琢。“白日”点明时间,“依山尽”勾勒太阳西沉、依偎山峦渐逝的动态,“黄河入海流”绘黄河奔腾向海的磅礴,以极简文字,精准勾勒出宏大、辽远的自然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鹳雀楼所见的雄浑景象,奠定诗歌壮阔基调。远近结合:“白日依山尽”是远景,夕阳缓缓傍着山峦西沉,勾勒出辽阔天际与远山相连的宏大轮廓,给人以辽远苍茫之感;“黄河入海流”为近景,黄河奔腾向着大海涌流,虽着眼于眼前河流,却延伸至无尽远方。二者一远一近,勾勒出天地间雄浑壮阔的画面,远景的浩渺与近景的奔涌相呼应,既展现自然景观的层次感。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绘眼前壮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勾勒远景画面。“白日依山尽”,呈现落日缓缓隐没于楼前连绵群山的西沉之态,是登楼远眺的独特景致;“黄河入海流”,则描绘画廊前黄河奔腾而来,又于远方折向东汇入沧海的磅礴。从地面望向天际,由近及远、自西至东,上下四方的景物尽纳诗中,让画面拓宽至辽远境界,尽显景象的雄浑壮阔。诗人以极简浅白之语,将广阔山河浓缩于十字间,后世读来,亦能身临其境,心胸随之开阔。后两句抒心中追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传递无尽探索渴望。想望到更远地方,唯有站得更高,于是“更上一层楼”。由此可推测,前半首或许是在非最高层的二楼所见,而诗人为尽览远方,又登上顶层。收尾“楼”字点题,明确登楼诗属性。这两句议论别出心裁,与前两景自然衔接,将诗篇推至更高境界,展现更广阔视野。蕴含朴素哲理的语句,成千古名句,也让此诗成绝唱。

4. 作品点评

《登鹳雀楼》中,诗人借登高望远,展现出超凡胸襟与抱负,映射出盛唐时人们蓬勃的进取精神。整首诗把哲理与景、事相融,读者不觉说理,却自然悟理,是借形象思维彰显生活哲理的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

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二

# 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

清黄生《唐诗摘钞》卷二

# 通首写其地势之高,分作两层,虚实互见……上十字大境界已尽,下十字以虚笔托之。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卷七

# 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宋李颀《古今诗话》

# 对结者须意尽,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着一语不得乃可。

明胡应麟《诗薮》

# 结语天成,非可意撰。

明唐汝询《唐诗训解》

# 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

明末清初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作诗最要眼界开阔。鹳雀楼,今在河中府。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已极壮观。而之涣此作,亦遂写煞。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上二句横说楼所见之大,下二句竖说楼所临之高。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先写登楼,再写形胜、便嫌平衍,虽有名句,总是卑格。此诗首二句先切定鹳雀楼境界,后二句再写登楼,格力便高。后二句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此种格力,尤臻绝顶。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前一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后二句复馀劲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玉遮曰: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

明李攀龙《唐诗选》

# 周敬曰:大豁眼界。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王尧冲曰:首二句已尽目力所穷矣,下作转语,言若欲穷目力之胜,庶此楼上再上得一层更好。此诗人题外深一层作此虚想也。

清张锡麟《唐诗近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颢《黄鹤楼》

下一篇: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