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xíng
sān
shǒu
èr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jiǔ
xiāng
wàng
tóu
xià
lián
qiáng
shàng
lóu
xíng
rén
zhēng
jiǎng
shēng
yōu
mǎn
zhōng
liú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wàng
yān
xíng
rén
xiāng
yìng
táo
chuán
qíng
zhú
zhī
yuàn
shuǐ
liú
xiàn
yuè
míng
duō

译文

酒旗在大堤上相互对望,堤下船只首尾相连,堤上有酒楼。傍晚时分,行人争着渡河十分着急,船桨划动的幽轧声充满了河道。江南江北的人望着烟雾笼罩的江波,到了夜里行人彼此应和着唱歌。桃叶歌传递着情意,竹枝词倾诉着哀怨,江水流动没有尽头,明月的光辉很多。

逐句剖析

"酒旗相望大堤头":酒旗在大堤上相互对望,

"堤下连樯堤上楼":堤下船只首尾相连,堤上有酒楼。

# 樯:原指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船。

"日暮行人争渡急":傍晚时分,行人争着渡河十分着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船桨划动的幽轧声充满了河道。

# 中流:在水流之中。,幽轧:划桨声。

"江南江北望烟波":江南江北的人望着烟雾笼罩的江波,

# 烟波:烟雾苍茫的水面。

"入夜行人相应歌":到了夜里行人彼此应和着唱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桃叶歌传递着情意,竹枝词倾诉着哀怨,

"水流无限月明多":江水流动没有尽头,明月的光辉很多。

# 月明:月亮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以精妙笔触捕捉两个鲜活场景:暮色里渡口争渡的喧闹、月夜下江畔对歌的欢愉。诗中,江面商船穿梭如织,岸边百姓安享太平。诗人虽未直白抒怀,却将对这繁华盛景的由衷赞美,不着痕迹地融入字里行间。二首诗作浑然天成,于含蓄中尽显对人间烟火兴旺气象的深情礼赞,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的创作时间,大致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期间,彼时刘禹锡先后出任夔州、和州刺史。唐代的大堤作为商旅往来的繁华之地,汇聚八方风物人情。刘禹锡擅于因地制宜,每至一处任职,便深入研习当地民歌,将其灵动的韵律与鲜活的生活气息融入诗歌创作;同时,以细腻笔触勾勒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这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一大鲜明特色与过人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属于民歌风格的行旅题材诗歌。通过描绘暮色中渡口争渡的熙攘、月光下江畔对歌的欢畅,以及酒肆前店家迎客的热络三个生活场景,展现出江面商船往来如织、江边百姓怡然自乐的繁荣盛景。诗人虽未直接抒发赞叹,却将对这片充满生机的乡土人间的热爱与赞美,藏于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气息与醇厚的乡土风情跃然纸上,让读者深切体会到他对这烟火世界的深情眷恋。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篇一开篇,便以雄浑笔触勾勒出江边码头的繁华盛景:堤头酒旗随风招展,连绵不绝,恰似在无声诉说此地贸易的兴旺;堤下樯橹如林,船只鳞次栉比,勾勒出一派繁忙的水运景象。“酒旗相望”四字,既道出酒家之繁多,也暗喻此处商贾云集、往来如织,浓郁的世俗烟火气扑面而来。而“堤下连樯堤上楼”一句,以质朴无华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展现出大堤上井然有序又充满生机的画面,为后文蓄势。三、四句聚焦近景,一幅鲜活的江边晚渡图跃然纸上。“日暮行人争渡急”点明时间,“争”“急”二字,将行人归心似箭的神态与急切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诗人以旁观者视角,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客观景物描写中。“桨声幽轧满中流”更是神来之笔,诗人舍弃对人声喧闹的直白描绘,仅用“幽轧”这一象声词,便生动再现了船只穿梭如飞、船工奋力划桨的紧张场景,将渡口的繁忙之态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如临其境,诗韵悠长。全诗巧妙撷取酒旗、楼台、樯橹、争渡人群、桨声等意象,动静结合,宛如一幅有声画卷。诗人以新颖的立意、娴熟的手法、清丽的笔调,突破传统写景藩篱,将世俗生活之美诗化,别具韵味。第二首:此诗以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为描绘对象,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开篇两句先绘就一幅静谧而唯美的月夜图景:寒江之上,月色如水,对岸在烟波浩渺中若隐若现,朦胧的夜色与江景相得益彰,尽显清幽之美。紧接着,画面由静转动,两岸长堤上行人如织,歌声此起彼伏,打破了夜的沉寂,场面宏大,气势非凡。第三句“《桃叶》传情《竹枝》怨”,点明人们所唱皆为当地民歌。《桃叶歌》倾诉着缠绵悱恻的爱情,《竹枝词》诉说着心中哀怨。对于被贬谪的诗人而言,这些歌声自然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暗含“含思宛转”之意。诗的结句“水流无限月明多”堪称绝妙。从表层看,它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江水悠悠、月光皎皎之景;从深层看,诗人以流水和月光的无尽,隐喻歌中情感的深沉绵长,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更为精妙的是,诗人以视觉写听觉,流水的动态与月光的明丽,与歌声带来的灵动艺术感受相通,形成“通感”。整诗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景美韵长,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3. 作品点评

这两首诗作,以灵动笔触勾勒出鲜明鲜活的艺术形象,韵律流转自然,文辞清新雅致,意境隽永悠长,将景物描绘得如临其境。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是醇厚质朴的乡土风情,跃动着蓬勃鲜活的生活意趣。诗人巧妙汲取民歌的灵动韵律与真挚情感,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将民间生活的质朴之美转化为诗意表达,成就了这充满生命力与渲染力的作品,尽显其在民歌学习与诗歌创新上的深厚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夜哭李夷道》

下一篇:唐·徐夤《梦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