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纱窗半夜雷":半夜的雷声透过纱窗,惊断了我的梦境,
"别君花落又花开":与你分别后,花开花落又过了多少个春秋。
"渔阳路远书难寄":渔阳路途遥远,书信难以寄达,
# 书:书信。,渔阳:古郡名。今北京一带。
"衡岳山高月不来":衡岳山高峻,连月亮也照不进来。
# 衡岳:五岳之一衡山,在今湖南省境内。
"玄燕有情穿绣户":黑色的燕子有情义,穿过绣户飞来飞去,
# 绣户:雕绘华美的门户。,玄燕:黑色的燕子。
"灵龟无应祝金杯":灵龟却毫无回应,我对着金杯默默祈祷也枉然。
# 无应:不灵验。,灵龟:古代用来占卜的龟。
"人生若得长相对":人的一生如果能够和你长久地相聚在一起,
"萤火生烟草化灰":可这希望就像萤火虫生于草丛,草终究只会化为灰烬。
# 萤火:萤火虫。
唐末五代文学家
徐夤(?~920?),唐末五代文学家。字昭梦,一作徐寅,莆田(今属福建)人。乾宁进士,曾官秘书省正字。博学多才,工诗擅赋,著作颇丰。其诗长于咏物,如《斩蛇剑赋》《御水沟赋》,脍炙人口,远播异域。主要作品有《探龙》《钓矶》二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思妇从梦中与征夫相见被惊醒,再到玄燕穿户的生机与灵龟占卜无应的失望的情景,表达了对征夫难归现实的痛苦,对征夫的相思之痛和对团圆无望的哀伤。
2. 写作手法
对比:“玄燕有情穿绣户,灵龟无应祝金杯”中,以玄燕的“有情”“守信”与征夫的“无信”对比,以灵龟“无应”的失望与女子的执着祈祷对比,突出思妇的孤寂与希望破灭的痛苦。梦中相会的甜蜜与梦醒后的失落、“海上生明月”的美好期盼与“衡岳山高月不来”的现实,形成虚实对比,强化了现实的残酷与相思的深切。虚实结合:诗中“梦”的虚境与“雷惊梦醒”的实景交替,“花开”的虚写(时光流逝)与“花落”的实写(眼前之景)呼应,“玄燕穿户”的实景与“征夫归期”的虚盼对照,虚实交织中,既展现思妇的心理活动,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让情感表达更细腻真实。起兴:“梦断纱窗半夜雷”以景起兴,借夜半雷雨惊梦之景,牵出思妇的离愁。雷声骤响打破梦境,既写实夜半风雨的凄冷,又暗喻现实对美好愿景的撕裂。纱窗、雷雨构成凄清意境,与梦中或许存在的温存形成反差,以环境突变触发情感波动。这种起兴方式,将时间(半夜)、场景(纱窗内)、事件(梦断)浓缩于一,既奠定全诗凄婉基调,又以“梦断”开篇直扣诗题,让相思之苦随惊梦瞬间倾泻,自然引出后文对分离的追述与绝望,景与情浑然相融。
3. 分段赏析
《梦断》这首七言律诗的开篇首联紧紧扣住诗题,“梦断纱窗半夜雷”这七个字,看似简单却意蕴丰富,清晰地勾勒出夜半时分的情景:窗外雨下不停,雷声阵阵,闺房里的女子正沉浸在梦中,却被这突如其来的雷声惊醒。短短一句,把时间、地点、周围环境、人物状态和核心事件都浓缩在内,尽显语言的凝练之力。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注重以形象传递情感,追求用简练的文字承载丰富的内涵,这开篇七字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让读者能轻易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雨夜相思的画面:纱窗内,女子刚从梦中惊醒,脸上还带着梦的余韵,或许梦里正与丈夫甜蜜相会,或许是在重现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可窗外的雷雨却毫不留情地打断了这短暂的美好。正如白居易在《梦裴相公》中所写:“既寤知是梦,悯然情未终。追想当时事,何殊昨夜中?”梦境越是真实动人,醒来后的失落与苦楚就越是深切,女子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她披衣走到窗前,被雨水打落的花瓣映入眼帘,那凋零的景象紧紧攫住了她迷离的目光,也牵动着她心中凄婉的思绪。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梦中思念的人却多年未归,这虚虚实实的花开花落之间,时光悄然流逝,不知已过了多少个春秋。触景生情,女子怎能不担心自己的青春也如这落花般渐渐逝去?那么,这对夫妻为何始终无法团圆呢?诗歌循着情感的脉络,自然地引出了颔联。“渔阳路远书难寄,衡岳山高月不来”,渔阳在秦代是郡名,后来便成了征戍之地的代名词,从这里可以知道,女子的丈夫正在遥远的边疆驻守,路途艰险遥远,一封书信都难以寄达。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也曾感叹:“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无奈之下,女子只能把满腔的思念寄托给明月,就像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里唱的:“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可衡岳山高,连月亮都难以逾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好期盼早已成了奢望,更何况今夜还是这样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想到“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样的诗句,女子心中的希望一点点沉了下去。她看到燕子春来秋往,按时迁徙,从不失约,总能给人带来一丝希望,可远行的丈夫却至今杳无音信。颈联“玄燕有情穿绣户,灵龟无应祝金杯”,诗人以燕子这种守信的候鸟为喻,与征夫的无信无息形成鲜明对比,燕子“穿绣户”,在梁间筑巢,更反衬出女子的孤寂与空虚。难道是征夫无情吗?其实并非如此,正如李白在《关山月》中所写:“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他或许是被战事所困,有家难回;或许早已战死沙场,只能魂归故里。女子无计可施,只能寄希望于占卜,可灵龟却没有任何回应,绝望之情油然而生。尾联“人生若得长相对,萤火生烟草化灰”,萤火虫是一种会发光的昆虫,古人早就发现它发光却不产生热量,梁元帝萧绎在《咏萤火》中就写道:“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而且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所化,可即便如此,草也不会因为萤火虫的光而燃烧成灰。这里女子用“萤火生烟草化灰”的自然现象,来比喻自己与丈夫团圆的希望如同草不会被萤火点燃成灰一样渺茫,她的团圆之梦彻底破碎了。李白在《长干行》中用“愿同尘与灰”表达夫妻相守的心愿,而这里的“萤火生烟草化灰”却满是凄婉、哀痛与决绝,让人深深感受到女子内心的痛苦与绝望。整首诗通过环境的烘托和意象的层层递进,把思妇从梦中惊醒到彻底绝望的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地反映了唐代征戍背景下女性的孤寂与哀愁。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从“梦断”写起,紧扣主题。用雷雨交加的景象,烘托出凄冷悲凉的气氛;再加上被雨水打落的花儿,更显女子的苦楚孤单,为全诗铺好了悲剧的底色。接着写出女子不幸的缘由:丈夫远在边地,想寄封信都难,就像晏殊说的“山长水阔知何处”。燕子每年按时归来,算是守信,可占卜问归期,灵龟却没半点回应,相见的念头彻底断了。全诗从梦被打断到思念断绝,写相思没提一个“思”字,说愁苦没说一个“苦”字,却把那种绝望之情自然又强烈地表现出来,让人觉得撕心裂肺,真是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