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yáng
shū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yuè
sān
jiāng
shì
láng
shǒu
guó
zi
mén
shì
hán
jǐn
fèng
shū
shàng
shū
xià
shì
zhī
néng
xiǎng
míng
xiǎn
dāng
shì
zhě
yǒu
xiān
zhī
shì
tiān
xià
zhī
wàng
zhě
wèi
zhī
qián
yān
shì
zhī
néng
chuí
xiū
guāng
zhào
hòu
shì
zhě
yǒu
hòu
jìn
zhī
shì
tiān
xià
zhī
wàng
zhě
wéi
zhī
hòu
yān
wéi
zhī
qián
suī
měi
ér
zhāng
wéi
zhī
hòu
suī
shèng
ér
chuán
shì
èr
rén
zhě
wèi
shǐ
xiāng
rán
ér
qiān
bǎi
zǎi
nǎi
xiāng
yān
shàng
zhī
rén
yuán
xià
zhī
rén
tuī
xiāng
zhī
yīn
ér
xiāng
zhī
shū
zài
xià
zhī
rén
néng
kěn
chǎn
shàng
shàng
zhī
rén
wèi
kěn
xià
gāo
cái
duō
zhī
qióng
shèng
wèi
zhī
guāng
shì
èr
rén
zhě
zhī
suǒ
wéi
jiē
guò
wèi
cháng
gān
zhī
wèi
shàng
rén
wèi
cháng
qiú
zhī
wèi
xià
rén
zhī
sòng
yán
jiǔ
wèi
cháng
gǎn
wén
rén
wén
xià
bào
shì
zhī
cái
ér
xíng
dào
fāng
ér
shì
shí
juǎn
shū
suí
shí
wén
wéi
suǒ
yòng
suǒ
wèi
rén
zāi
wèi
wén
hòu
jìn
zhī
shì
yǒu
zhī
zuǒ
yòu
huò
mén
xià
zhě
qiú
zhī
ér
wèi
jiāng
zhì
cún
gōng
ér
shì
zhuān
bào
zhǔ
suī
rén
wèi
xiá
wén
ér
jiǔ
wén
suī
cái
chǔ
gǎn
hòu
héng
rén
xià
jiāng
qiú
zhī
ér
wèi
rén
yǒu
yán
:“
:“
qǐng
wěi
shǐ
。”
。”
jīn
zhě
wéi
zhāo
chú
lìn
zhī
shì
guò
fèi
xià
zhāo
zhī
xiǎng
ér
yuē
:“
:“
zhì
cún
gōng
ér
shì
zhuān
bào
zhǔ
suī
rén
wèi
xiá
yān
。”
。”
fēi
zhī
suǒ
gǎn
zhī
shì
zhī
chuò
chuò
zhě
zhī
lěi
luò
wěi
zhī
rén
yòu
néng
tīng
yān
xìn
mìng
zhī
qióng
jǐn
xiàn
jiù
suǒ
wéi
wén
shí
shǒu
lǎn
guān
zhī
zhì
zhī
suǒ
cún
kǒng
zài
bài

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恭敬地把信呈给尚书阁下。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的,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读书人能够把他的美好德行流传下来,照耀后代的,也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的后辈,给他做继承人的。没有人给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作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曾不是互相等待的。然而千百年才相逢一次。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为什么他们互相等待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原因在于居于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没有去求取,就不能说上面没有引荐人;没有向下寻找,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我思考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行为方正做事实际,进退有度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难道您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然而没有听说过后辈,有得到您的赏识和礼遇的,难道是您寻求而没能得到吗?还是您志在建功立业,而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也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呢?为什么应该听到您推荐人才的事却久久没有听到呢?我虽然没有才能,但要求自己却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将要寻求的人才还没能找到吗?古人说过:“请从我郭隗开始。”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这些不过费阁下一顿早饭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志在建功立业,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还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敢去知道的了。世间那些拘谨小心的人,既不足以向他们告诉这些话;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又不听取我的话,那么就真的是我的命运很坏了!恭敬地呈上我以前作的文章十八篇,如蒙您过目,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诚惶诚恐,再拜。

逐句剖析

"七月三日":七月三日,

"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

# 四门博士:即四门馆教授。贞元十八年春,韩愈为四门博士。,国子:国子监,唐代最高学府,下分七馆: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守:署理的意思。品级低的人担任较高的官职称“守”,官阶高的人担任较低的官职称“行”。,将仕郎:散官名。

"谨奉书尚书阁下":恭敬地把信呈给尚书阁下。

# 尚书:指于頔。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的,

"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

# 前:指导引荐。,负:仗侍。,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

"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读书人能够把他的美好德行流传下来,照耀后代的,

# 休光:盛美的光辉、光华。

"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也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的后辈,

# 后进之士:后通显的人。后进,后辈。

"为之后焉":给他做继承人的。

# 为之后焉:做他们的歌颂者。

"莫为之前":没有人给他引荐,

"虽美而不彰":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

"莫为之后":没有人作继承人,

"虽盛而不传":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

# 虽盛而不传:即使成就卓越却不会流传。

"是二人者":这两种人,

# 是二人:这两种人。

"未始不相须也":未曾不是互相等待的。

# 相须:相待。这里是互相依赖的意思。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然而千百年才相逢一次。

"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

# 推:推举。,援:攀援。

"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为什么他们互相等待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

# 相遇:互相遇合。,相须:相互需要、期待。

"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其原因在于居于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

# 谄:讨好,奉承。,负其能:以他的才能而自负。负,仗恃。

"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

# 顾:照顾关怀。,负其位:以他的地位而自负。

"故高材多戚戚之穷":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

# 戚戚:忧虑的样子。

"盛位无赫赫之光":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

# 赫赫:忧虑的样子。

"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未尝干之":没有去求取,

# 干之:求他。干,干谒。

"不可谓上无其人":就不能说上面没有引荐人;

"未尝求之":没有向下寻找,

"不可谓下无其人":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

# 其人:指推荐后进的官员。

"愈之诵此言久矣":我思考这句话已经很久了,

"未尝敢以闻于人":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

# 闻于人:听说。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

# 侧闻:从旁边听说,表示谦恭。

"特立而独行":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

# 特立而独行:才能杰出而德行出众。

"道方而事实":行为方正做事实际,

# 道方而事实:道德方正而工作讲求实际。

"卷舒不随乎时":进退有度不随流俗,

# 卷舒:卷缩舒展,这里是进退的意思。

"文武唯其所用":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

# 唯其所用:只在您来使用。其,你,第二人称。,文武:具有文、武的才能的人。

"岂愈所谓其人哉":难道您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

"抑未闻后进之士":然而没有听说过后辈,

"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有得到您的赏识和礼遇的,

# 获礼:得到尊敬。,遇知:受到赏识。

"岂求之而未得邪":难道是您寻求而没能得到吗?

"将志存乎立功":还是您志在建功立业,

"而事专乎报主":而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

"虽遇其人":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

"未暇礼邪":也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呢?

"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为什么应该听到您推荐人才的事却久久没有听到呢?

"愈虽不才":我虽然没有才能,

"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但要求自己却不敢落后于一般人,

# 恒人:常人,一般的人。恒,平常,普通。,自处:处身立世,道德修养。

"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阁下将要寻求的人才还没能找到吗?

"古人有言":古人说过:“

"请自隗始":请从我郭隗开始。”

# 隗:郭隗,战国时燕国人。燕昭王招贤纳士,欲报齐国之仇,往见郭隗,郭隗说:“今王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

# 赁:租居房屋等所花费的钱。,仆:仆役。,米:指食粮。,刍:喂牲口的草。

"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这些不过费阁下一顿早饭的费用就足够了。

"如曰":如果您说:“

"吾志存乎立功":我志在建功立业,

"而事专乎报主":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

"虽遇其人":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

"未暇礼焉":还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

"则非愈之所敢知也":那就不是我敢去知道的了。

# 知:赞成,理解。

"世之龊龊者":世间那些拘谨小心的人,

# 龊龊者:龊龊,指只注意生活小节而缺乏道德修养的人。

"既不足以语之":既不足以向他们告诉这些话;

"磊落奇伟之人":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

# 磊落奇伟:心胸坦白,不同一般。

"又不能听焉":又不听取我的话,

"则信乎命之穷也":那么就真的是我的命运很坏了!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恭敬地呈上我以前作的文章十八篇,

"如赐览观":如蒙您过目,

"亦足知其志之所存":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

"愈恐惧再拜":韩愈诚惶诚恐,再拜。

# 再拜:一拜而又拜。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于襄阳书》是唐代韩愈在贞元十七年写给节度使于襄阳的书信。信中围绕求引荐主题,开篇阐述先达与后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人才相互援引的重要性;接着称赞于襄阳才德出众;最后毛遂自荐,表达渴望被引荐的急切心情。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写作手法,先论道理,再颂人物,最后表明诉求。全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通过说理、赞美与自陈心志相结合的方式,将求荐之意表达得恳切而不失分寸,在展现作者求进之心的同时,也体现出清晰的行文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贞元十七年(801年)秋冬,韩愈获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开始在京城任职。然而这一官职事务清闲,地位低微,难以实现个人抱负。出于对职业发展的考量,他修书于襄阳,希望借此契机获得对方的举荐与支持,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书信体散文,也是一篇求荐之作。通过了借古喻今、以史论政的论述方式,表达了韩愈对人才选拔机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身政治抱负的强烈诉求。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文章开篇阐述先达与后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人才援引的重要性,为求荐做铺垫;结尾“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观览,亦足知其志之所存”,通过献文之举,再次呼应开篇对人才关系的论述,表明自己作为“后进之士”渴望得到先达于襄阳的赏识引荐,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表意完整。

3. 分段赏析

文章第一段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与人物。文章第二段开始,用“齿轮联动”作比喻——就像老树与新芽,前辈是土壤,后辈是枝叶,缺一不可。文中“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等句,用青铜器铭文需前后呼应才能传世的典故,说明历史长河里每个闪耀人物都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循环。这种相互成就的关系,如同接力赛跑,只有一棒接一棒,才能跑完全程。​文章第三段,韩愈痛心疾首地指出:明明需要互相成全,现实中却千年难遇知音组合!问题出在双方都“端架子”——有才的后辈不愿低头求荐,当官的前辈不肯弯腰发现人才。他举例就像求职者拿着简历站在公司楼下,老板却在办公室空等人才上门,两边都在“等靠要”。更讽刺的是,真正有本事的人困在底层叹气,身居高位者反倒碌碌无为,这种僵局就像生锈的锁配着对的钥匙,却没人愿意捅破窗户纸。​文章第四段,韩愈把“于尚书”架在放大镜下观察:您明明是能扛大旗的帅才(“道方而事实”),却活成了人才市场的“僵尸账号”——既不主动挖掘新人,也不更新自己的“人才库”。他用相亲市场打比方:您端着金饭碗却只吃老本,难道要等天上掉下个完美的求职者?韩愈引用“请自隗始”典故,等于在说:“您要是燕昭王那样的伯乐,我韩愈就是郭隗,随时准备为您冲锋!”而最后这段堪称古代“花式自荐”教科书。韩愈先自降身价:“我现在就缺口粮,您随便施舍点就能养活我”,实则暗藏机锋——就像程序员在简历里写“精通XX技术,薪资面议”。他故意把"功"和"主"两个词重复强调,其实是给于襄阳戴高帽:“您要的功业不就得靠提拔人才来实现吗?”结尾那句“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更像在敲打对方:您要真是个大气魄的领导,早该把我当宝贝捡走了!而末段作结尾,与开头作呼应,再次表明自身的写作目的与志向所在。

4. 作品点评

《与于襄阳书》这篇散文在谋篇布局上展现出缜密的思维脉络,论证层次清晰深刻;语言表达流畅自如,情感抒发含蓄有致;通篇贯穿着沉郁顿挫的韵律感,却又能把握得体分寸;行文架构前后映照,既彰显出精严的章法布局,又透出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前半瑰伟游泳,后半婉娈凄切。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三

# 两存地步,不失轻重,乞索书之最出拔者。“未尝干之”四句,结上生下。“岂愈所谓其人哉”,不说煞,方起得“未闻”二字。“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二句,只此正说。“如日吾志存乎立功”五句,都用反跌,不陋。“世之龊龊者”二句,顾未尝敢以闻于人。“磊落奇伟之人”三句,此一转仍未尝乞哀,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二

# 前半幅只是闲闲说成一段议论,或整或散,或对或不对,任笔自为起尽。至“侧闻阁下”后,方是两段正文。一段先扬后抑,一段先抑后扬。因前幅既有议论,于是轻轻着笔便休也。更妙于放开。“亦足以知其志之所存”,又收到不肯“后于恒人”。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下一篇:唐·杜甫《送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