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洗染尘缨":还没来得及洗净沾染尘世的帽带,
# 染尘缨:沾满灰尘的帽子。
"归来芳草平":便匆匆归来,只见旧山的芳草已长得和从前一样平整。
# 芳草平:即芳草坪。
"一条藤径绿":一条爬满青藤的小径绿意葱茏,
"万点雪峰晴":远处万点雪峰在晴日下闪耀着光芒。
# 雪峰:安旗等注,当指岷山,俗称雪山,在江油县(即今四川省江油市)西北三百里,四季常有积雪。
"地冷叶先尽":大地寒冷,树叶早已落尽,
"谷寒云不行":山谷中寒气弥漫,云层仿佛凝滞不动。
"嫩篁侵舍密":嫩绿的竹子密密麻麻地侵入屋舍,
"古树倒江横":古老的树木横倒在江上。
"白犬离村吠":白色的狗儿在村外远远地吠叫,
"苍苔壁上生":墙壁上长满了青色的苔藓。
"穿厨孤雉过":一只孤单的野鸡穿过厨房,
# 雉:野鸡。
"临屋旧猿鸣":屋旁的老猿发出熟悉的鸣叫。
"木落禽巢在":树叶飘落,鸟儿的巢穴依然在枝头,
"篱疏兽路成":篱笆稀疏,野兽踏出了道路。
"拂床苍鼠走":轻轻拂动床铺,苍鼠匆忙逃窜,
"倒箧素鱼惊":翻倒箱子,蠹鱼受惊乱跳。
# 素鱼:即蠹鱼,蛀蚀书籍衣物的小虫,因其色白,故名。,箧:箱子。
"洗砚修良策":洗净砚台,精心构思良策,
"敲松拟素贞":敲击松树,以坚守高洁的品质。
# 素贞:指情操。
"此时重一去":此时再次离开,
"去合到三清":此番离去定要去那高远的三清之境,实现我的抱负。
# 三清:道教指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包括玉清、上清、太清。此处比喻朝廷。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李白通过描绘冬日归旧山所见之景,表达了对隐居旧山生活的眷恋以及即将告别这种生活的复杂情感。诗中旧山荒败又不失生机的景象,勾起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同时,诗人表明将再度出发,以实现“去合到三清”的抱负,即凭借才学干谒权贵,施展鲲鹏之志,展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通过“苍鼠走”“素鱼惊”这些细微动作,生动地展现出旧居因久无人居而荒芜的状态,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旧居的破败,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借景抒情:诗中对旧山景色的描绘,如“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等,在展现自然美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旧山的喜爱与眷恋之情;“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借洗砚准备良策、敲击松树表明坚守高洁品质,以物为依托,表达自己的志向。对比:“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描绘出冬日的寒冷、肃杀,万物凋零;而“嫩篁侵舍密”则展现出嫩竹在寒冬中依然生机勃勃、茂密生长,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生命的顽强,也暗示诗人内心对生机与希望的追求。
3. 分段赏析
《冬日归旧山》开篇便流露出李白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他尚未洗去旅途的征尘,便匆匆赶往旧山,叩访山门。归途中,诗人以其独特而敏锐的视角,捕捉到了一系列富有冬日特色的景象。“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一条爬满青藤的小径绿意盎然,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愈发显得生机勃勃;远处万点雪峰在晴日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一动一静,一绿一白,相互映衬,展现出旧山冬日别样的景致。“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满地枯枝冷叶,山谷中寒云凝滞,描绘出冬日的肃杀与静谧。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嫩竹生长得极为茂密,几乎要侵入屋舍,古老的树木横倒在江上,又为这冬日的山林增添了几分野趣。这些景象中,既有万点雪峰前鲜活碧绿的藤径,也有人踪罕至处冲风冒雪却依然常青的嫩篁。尽管谷寒云滞、古树倒江,但李白在其中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召唤与顽强的生命力。他深知自己的心与这阳光、雪峰、嫩竹、白云以及整个大自然紧密相连,在自然山水之间,他的心灵才得以真正的自由舒展,感受到无尽的生命力与快慰。随后,诗歌转而描写旧居的荒凉破败。“窥人猿近涧,惊鹊雉离京”,猿猴在山涧附近窥视,野鸡因受惊而飞离,居所附近充满了野性与荒僻之感。“松盖欹书幌,苔衣上酒铛”,松枝倾斜,遮盖了书幌,青苔爬上了酒铛,可见居所因久无人居而破败不堪。“琴闲收古调,剑懒佩新装”,琴闲置一旁,剑也懒得佩戴,暗示着诗人曾经的隐居生活即将结束。诗末“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两句,笔锋一转,点明此次回归旧山只是短暂停留,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即将再次踏上征程。“去合到三清”表明李白希望凭借诗文干谒权贵,获得重用,以施展自己的鲲鹏之志。
上一篇:唐·王维《孟城坳》
下一篇:唐·韩愈《与于襄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