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春笋满林生":无数的春笋生满竹林,
# 林:杜公草堂周围有桤林和竹林。
"柴门密掩断行人":不仅封住了柴门还堵住了道路。
# 密掩:紧闭。
"会须上番看成竹":那些踏着新竹来欣赏竹林的人,
# 看:看守。,上番:轮番。蜀语。快速上长之意。,会须:定要。
"客至从嗔不出迎":来到我这我都怒而不欢迎他们。
# 从嗔:任其嗔怪。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描绘了竹林中无数春笋生长,茂密到柴门紧闭阻断行人的情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春笋的爱护之情,他希望春笋能够顺利长成新竹,为此宁愿闭门谢客,即使客人嗔怪也不出迎。通过对春笋生长的描写和自己护笋行为的叙述,抒发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以及对自然生命的呵护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诗人借春笋这一事物,抒发自己对竹子的喜爱和对自然生命的珍惜之情。通过描述自己为了保护春笋而“柴门密掩断人行”“客至从嗔不出迎”的行为,将情感融入对春笋的态度中。用典:暗中反用晋代王徽之爱竹的典故,王徽之是主动去看竹且不理会主人,而杜甫在此从“主不迎客”着笔,更突出自己对春笋、新竹的特殊情感,且用典自然,不露痕迹。细节描写:“柴门密掩断人行”“客至从嗔不出迎”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护笋的决心和行为,使诗人对春笋的爱护之情更加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首句描绘了春笋生长繁茂的景象,“无数”“满林”突出了春笋数量之多和生长的旺盛,展现出充满生机的画面,诗人对此充满喜悦。次句写因春笋生长茂密,以至于柴门紧闭,阻断了行人,这一描写为后文写诗人护笋做了铺垫,暗示了诗人对春笋的重视。“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前一句表明诗人一定要守护好这头批春笋,让它们长成新竹,体现了诗人对未来新竹的期待,也点明了护笋的原因。后一句“客至从嗔不出迎”与“柴门密掩断人行”相呼应,强调即使客人嗔怪,自己也坚持不出迎,进一步突出了诗人专心护笋的决心,将诗人对春笋、新竹的喜爱之情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此诗是杜甫诗作中富有生活情趣和独特情感的一首咏物诗,借物抒情、用典、细节描写等手法运用巧妙,使诗歌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对自然生命的呵护。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从文学价值来看,这首诗展现了杜甫对生活中细微事物的关注和热爱,体现了他诗歌创作中贴近生活、情感真挚的特点。
# “斩新花蕊未应飞“,非“斩“,字不能形容其新。
明文学家胡震亨《唐音癸签》
# “楸树”三绝句,格调既高,风致又韵,真可一空唐人。
明文学家杨慎《升庵诗话》
# 《三绝》与《七绝》(指《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直开宋、元家数。
清历史学家浦起龙《读杜心解》
上一篇:唐·无名氏《撷芳词》
下一篇:唐·独孤及《将赴京答李纾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