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秋风日夜清":秋风中的幕府白昼夜晚一样清凉,
# 日夜清:有两解,一指逐渐转清凉,一指白日与夜晚都清凉。似乎后一种解释较好。
"澹云疏雨过高城":淡淡的云稀疏的雨飘过高高城墙。
"叶心朱实看时落":我看见叶丛中朱红的果实常常坠落,
# 叶心:指也簇中间。
"阶面青苔先自生":阶石上的青苔老了还在滋长。
"复有楼台衔暮景":楼台上又投来一抹夕阳,
# 暮景:即夕阳。
"不劳钟鼓报新晴":不麻烦钟鼓声告诉我,就已知道天气开始明朗。
"浣花溪里花饶笑":浣花溪畔的繁花请别嘲笑我,
"肯信吾兼吏隐名":你们该相信我,我一面做官一面还把隐士当。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吏隐”这一典故出自《汝南先贤传》中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以及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的说法。诗人借此表达自己身处幕府为吏,又向往草堂归隐的复杂状态,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情景交融:“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由景入情,借浣花溪的花“饶笑”,将自己复杂的心境融入其中,把对身处幕府的无奈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等情感与自然之景巧妙融合。
2.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幕府秋风清爽,澹云疏雨飘过,营造出清疏氛围,“日夜清”强调秋意的持续与凉爽。颔联“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老更生”,从视觉角度写实景,朱实落下、青苔新生,既体现出秋景的衰败与生机并存,也暗示时光流逝。颈联“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展现了晚晴之景,楼台衔着暮景,钟鼓未响已显新晴,进一步渲染了宁静氛围。前六句紧扣诗题中“院中晚晴”,从不同角度勾勒出一幅秋雨后晚晴的画面。尾联“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西郭茅舍所在的浣花溪,借花的“饶笑”,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复杂心境。他身处幕府为吏,却向往草堂归隐,既悲叹年老还在幕府中受束缚、虚度光阴,又担忧自己“吏隐”之名不被认可。诗人将诸多心事借花婉转道出,情感深沉而内敛。整首诗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在对晚晴之景的描绘中蕴含着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上一篇:唐·李频《送友人入蜀》
下一篇:唐·白居易《臼口阻风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