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缫丝须长不须白":缫丝的时候希望它尽量长,而不在意它有多白净,
# 缫丝:抽茧出丝。
"越罗蜀锦金粟尺":越地的罗和蜀地的锦都要用镶有金粟的尺子来量。
# 金粟尺:即钿尺,尺上的星点用金粟嵌成。富贵家之物。,蜀锦:原指四川生产的彩锦。后亦为织法似蜀的各地所产之锦的通称。,越罗:越地所产的丝织品,以轻柔精致著称。
"象床玉手乱殷红":镶象牙的织机上,白玉般的纤手把红丝线错乱交织,
# 乱殷红:谓经纬错综。殷红,深红。,玉手:指织女。,象床:即织机,机床。一说以象牙饰床。象,一作“牙”。
"万草千花动凝碧":织出万草千花,在碧绿底色上闪闪摇晃。
# 动凝碧:光彩闪烁的样子。凝碧,深碧也。言丝织为罗、锦,遂有殷红、凝碧之色,故曰“不须白”。
"已悲素质随时染":可叹那白丝按照时尚染色,
# 已悲素质随时染:引据《墨子·所染》中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则,已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染,一作“改”。
"裂下鸣机色相射":从织机上扯下时发出炫目的光。
# 色相射:各色互映。
"美人细意熨帖平":美人细心地把罗锦衣裳熨烫平整,
"裁缝灭尽针线迹":针线痕迹一点看不出,靠的是裁缝手艺高强。
"春天衣著为君舞":到春天,美人穿起新衣为您舞蹈,
"蛱蝶飞来黄鹂语":招惹得蛱蝶飞来,黄鹏宛转低语。
"落絮游丝亦有情":天空的飞絮游丝好像也有情意,
# 游丝:谓柳丝也。
"随风照日宜轻举":随着微风,映着阳光,正合轻扬、高举。
# 宜:一作“疑”。
"香汗轻尘污颜色":香汗和微尘沾污了衣衫的颜色,
# 污颜色:一作“污不著”;一作“似颜色”;一作“似微污”。,轻:一作“清”。
"开新合故置何许":新装拿出来了,旧衣裳被收起,谁知道它将被扔到哪里。
# 开新合故:衣裳在笥,故有开合。何:一作“相”。
"君不见才士汲引难":您没看见,人才得到荐举多不容易,
# 汲引:引荐,提拔。,才:一作“志”。
"恐惧弃捐忍羁旅":还担心被抛弃,宁愿忍受着离乡背井的悲凄。
# 羁旅:寄居异乡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指人生之旅。羁:寄也。 旅:客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通过描写白丝从缫丝、染色、裁剪到制成舞衣,最终被弃置的过程,暗喻士子的遭遇。诗中先描述缫丝及织锦染色的过程,体现其精细与华美;接着描绘美人精心制作舞衣,在春天穿着起舞的场景;最后感叹新衣被污损弃置,借此类比有才之士虽被引荐,却仍担心被抛弃,抒发了诗人对人才境遇的同情和自身坚守品质的决心。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以白丝自比,借白丝制成衣服又被弃置的遭遇,表达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以及坚守品质的志向。象征:白丝象征着品质高洁的人才,其被染色、使用后又被弃置的过程,象征着人才在现实中的遭遇。记叙:按照白丝从缫丝到成衣再到被弃的顺序进行叙述,使诗歌内容有条理,便于读者理解。
3. 分段赏析
前八句“缫丝须长不须白”至“裂下鸣机色相射”写缫丝织锦染色的过程,强调丝要长,织出的锦色彩绚丽,虽有对丝质被染色改变的悲叹,但也赞叹其华美。中间八句“美人细意熨帖平”至“随风照日宜轻举”描绘美人精心制作舞衣,春天穿着舞衣起舞,连柳絮游丝都仿佛有情,衬托出舞衣的美丽和舞动时的美好姿态。最后四句“香汗轻尘污颜色”至“恐惧弃捐忍羁旅”写舞衣被香汗轻尘污损后被弃置,借此引出对人才被弃的感慨,表达了有才之士担心被抛弃而忍受漂泊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白丝行》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小见大,借物抒情。诗中对细节的描写细腻生动,将白丝的制作过程和舞衣的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巧妙地寄托了对人才问题的思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展现了杜甫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 此诗本墨子悲丝来。……“不须白”就世情立论,乃愤激语。下云“随时染”“色相射”“污颜色”,脉理相贯。士得时则媸亦成妍,故云“灭尽针线迹”;依附者众,故云“蛱蝶飞来黄鹂语”。此一段造语妍丽,与《舟前看落花》诗相似。束语自道,具见品格。 [5]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此见缲丝而托兴,正意在篇末。上段有踵事增华之意……下段有厌故喜新之感。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极其眩耀,而后折之(“落絮游丝”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渲染之余,即弃捐之渐。抱才之士所以甘忍羁旅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全首托兴,正意只结处一点。邵云:得梁、陈乐府之遗。蒋云:写妙技,不觉写入自家话,微乎其微。慧心香口,直似飞卿;公诗真无所不有。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周昙《春秋战国门·庄辛》
下一篇:唐·韦承庆《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