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觅为龙去":早日求得化身成龙去,
# 觅:寻求。
"江湖莫漫游":江河湖海中切莫逗留。
# 漫:随意,随便。一作浪。
"须知香饵下":要知诱人的香饵之下,
# 香饵:渔猎所用之诱饵。
"触口是铦钩":张口就是锋利的鱼钩。
# 铦钩:锋利的钓钩。
晚唐诗人
李群玉(810?~862?),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举进士不第,后以布衣游长安,进诗于宣宗,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去职。李群玉为人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以吟咏自适,善吹笙,擅书法。其诗文辞遒丽,含思深婉,善写羁旅之情,亦有个别艳情之作。因久居湘沅,宗师屈原、宋玉,故其所作颇有湖湘民歌气息。代表作品有《题二妃庙》《黄陵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咏物的五言绝句,借放生游鱼时“早觅为龙去”的殷切劝诫,揭示香饵暗藏铦钩的生存真相,既表达对自由生命的尊重,又暗含对人间陷阱的深刻警示。
2. 写作手法
用典:“早觅为龙去”这句化用“鲤鱼跃龙门”的典故。《水经注》记载鳣鲤三月溯游度龙门,跃过者化龙,本喻古代文人科举登第。诗人将“跃进”改作“寻觅”,使典故从被动应试转为主动追寻。原典中“化龙”是功名象征,在此指代远离尘网的自在境界,“为龙”百求飞黄腾达,实为求存续之首。诗人通过典故的凝练表达,将鱼的命运与人的精神追求重合,点明对自由本真的向往。对比:诗中最后两句中以“香饵”的甜美诱惑与“铦钩”的致命危机构成触觉与视觉的对比,暗喻世俗名利场中虚伪陷阱。香饵愈是芬芳,愈凸显铦钩的残酷。诗人通过极简的两个意象,直指生存中的险恶。这种触目惊心的对比,强化了诗人对宦海沉浮的警惕,赋予哲理劝诫以警示力度。
3. 分段赏析
首句“早觅为龙去”借鱼跃龙门典故翻出新意。龙门传说本指功名腾达,诗人却劝鱼早寻化龙之路只为避开人世险恶。这里的“觅”字暗含主动探求之意,诗人希望他所放生之鱼能寻觅到一个更为广阔自由的天地,与被动跃龙门的典故形成对比;“早”字像长辈催促,手掌托着鱼身轻推入水时脱口而出的急切,连水花都带着焦虑。次句“江湖莫漫游”表面矛盾,鱼儿本该畅游江湖,“漫游”也是鱼所特有的生活习性,但诗人却用“莫”字禁令。这“江湖”二字既是实指水域,又暗喻人世,水面波纹里藏着看不见的钓线。诗人劝鱼别在熟悉环境逗留,就像劝人别在熟悉街巷放松警惕,反常叮嘱引出悬念。第三句“须知香饵下”转换口吻,从催促变为告诫。“须知”二字加重语气,仿佛按住即将窜出的鱼头,指尖沾着湖水的凉意。这声提醒带着过来人的苦涩,饵料越是香甜,底下杀机越深。末句“触口是铦钩”将危险具象化,“触口”描摹鱼儿无知觉触碰的瞬间,银钩刺破水面的寒光与鱼唇的温度形成触觉反差。“铦钩”的“铦”字如刀尖划过竹纸,与香饵的绵软形成质感对比,饵料的芬芳里突然露出金属腥气。这四字如钓竿猛然提线,把前文所有担忧凝结成具体画面,让劝诫有了血肉之躯的痛感。
4. 作品点评
李群玉《放鱼》深得咏物诗“托物寄兴”之精髓。诗人借尺寸之鱼折射人间万象,“早觅为龙”的典故褪去功名色彩,化作避世存身的生存智慧。“香饵”与“铦钩”的对比,暗喻世道陷阱的甜蜜伪装与致命杀机。二十字表面劝鱼远遁江湖,实则勾勒出弱者在陷阱密布环境中的生存图景。陶明濬所言“婉言而讽”正在于此:诗人借游鱼之口,把放生时那声“快走吧”的叹息,化作对正直之士的警世恒言。饵愈香处钩愈利,朴素字句间泛起的涟漪,至今仍在叩击人心。
上一篇:唐·郑谷《欹枕》
下一篇:唐·刘禹锡《视刀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