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义剑":世间再无正义之剑,
# 无义剑:犹无义战。
"中原多疮痍":中原大地满目疮痍。
# 疮痍:创伤。比喻灾难祸患。
"哀哀陆大夫":陆长源可悲啊,
# 陆大夫:即御史大夫陆长源,在汴兵叛乱中惨死。,哀哀:悲哀不已。
"正直神反欺":正直却遭神明背弃。
"子路已成血":子路已血染黄沙,
# 子路: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好勇。卫出公时,子路为卫大夫孔悝邑宰。孔悝与蒉聩作乱,逐出公。子路挺身请珠孔悝,终于遇害。
"嵇康今尚嗤":嵇康至今仍遭讥讽。
# 嵇康:三国魏人,与阮籍等七人游于竹林,称“竹林七贤”。
"为君每一恸":每为你悲恸,
"如剑在四肢":心痛如利刃穿骨。
"折羽不复飞":折断的羽翼难再翱翔,
"逝水不复归":逝去的流水永不复回。
"直松摧高柯":挺拔的松树被摧折,
# 高柯:高大的枝干。
"弱蔓将何依":柔弱的藤蔓将依附何方。
# 弱蔓:附着于他种植物而生的蔓生植物。孟郊自喻。
"朝为春日欢":清晨还如春日欢愉,
"夕为秋日悲":傍晚却似秋日萧索。
"泪下无尺寸":泪水无声,
# 无尺寸:非尺寸,言甚多。尺寸:指微少。
"纷纷天雨丝":如雨丝纷飞,却难诉尽心中哀伤。
"积怨成疾疹":怨恨堆积成病痛,
# 疾疹:泛指疾病。
"积恨成狂痴":愤懑凝结为癫狂。
"怨草岂有边":怨恨如野草无边无际,
"恨水岂有涯":如江水永无止境。
"怨恨驰我心":怨恨啃噬我的灵魂,
"茫茫日何之":前路茫茫,何处是归途。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现实主义题材的诗。借汴州军乱中陆长源等忠良被虐杀的惨烈景象,写出了乱世中正义沦丧、忠魂蒙难的悲怆。
2. 分段赏析
“天下无义剑,中原多疮痍”以“无义剑”与“多疮痍”的悖论式对照,直指中唐藩镇割据下正义沦丧的残酷现实。剑本为平乱之器,却成“无义”之器,暗讽军阀以武力割据的暴行;“疮痍”既指战乱创伤,更隐喻士人精神世界的崩裂。“哀哀陆大夫,正直神反欺”聚焦陆长源之死,“哀哀”叠字强化悲怆,“神反欺”的悖论表达既控诉天道不公,又暗含对儒家忠义观的现实困境思考。史载陆长源因整顿军纪触怒乱军,诗人以“正直”定评凸显其悲剧性。“子路已成血,嵇康今尚嗤”运用双典故构建历史镜像:子路结缨就义的壮烈与嵇康临刑广陵散绝的悲怆,共同构成士人精神图谱。前者象征陆长源坚守气节却横遭屠戮,后者暗示其死亡引发的荒诞嘲笑,深化忠良蒙难的悲剧性。“为君每一恸,如剑在四肢”以身体痛感具象化悲痛程度。“剑在四肢”的穿刺意象,将抽象哀恸转化为生理性剧痛,强化情感冲击力,呼应前文“正直神反欺”的冤屈感。“折羽不复飞,逝水不复归”写折翼之鸟喻生命戛止,东流之水喻正义消逝不可追。物象的不可逆性强化历史宿命感,与“哀哀陆大夫”形成生命消逝的互文。“直松摧高柯,弱蔓将何依”以植物意象隐喻权力结构崩塌:直松象征正直士大夫群体,高柯被摧暗示精神支柱瓦解;弱蔓依附无着的困境,折射乱世中知识分子的价值迷失。“朝为春日欢,夕为秋日悲”用时间压缩手法强化情感张力:春日欢宴与秋日悲怆的瞬时转换,既写陆长源生前死后境遇剧变,也暗喻中唐社会骤变的时代特征。“泪下无尺寸,纷纷天雨丝”用泪雨意象双重叠加:以“无尺寸”写泪水计量之难,以“天雨丝”状悲恸范围之广,将个体哀伤升华。“积怨成疾疹,积恨成狂痴”将集体怨恨具象化为生理疾病,“积”字凸显矛盾积累的必然性,“狂痴”二字更显精神异化的深度。“怨草岂有边,恨水岂有涯”中怨草恨水的无边无涯,既写个人情感的无限膨胀,也暗示乱世苦难的普遍性。“怨恨驰我心,茫茫日何之”叩问收束全篇:落日余晖中奔涌的怨恨长河,将个人悲愤升华为对时代命运的终极思考。
上一篇:唐·白居易《紫阳花》
下一篇:唐·杜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