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
# 临:接近。
"时清日复长":时令气候清凉白天渐渐变长。
# 日复长:白天渐渐变长。,清:清凉。
"盐梅已佐鼎":盐佐料已放在鼎里可以吃梅,
# 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盐花梅浆,可用以擦洗银器。
"曲糵且传觞":畅饮美酒举杯劝酒尽情谈笑。
# 曲糵:亦作“麴櫱”。亦作“麴孽”。亦作“曲櫱”。指酒曲。《书·说命下》:“若作酒醴,尔惟麴糵”。汉代王充《论衡·率性》:“酒之泊厚,同一麴蘖”。宋代苏轼《盐官大悲阁记》:“秫稻以为酒,麴。”指酒。《宋书·颜延之传》:“交游闒茸,沉迷麴糵。”有时也指酒税。
"事古人留迹":端午节是古人遗留下的习俗,
# 留:遗留。
"年深缕积长":到现在时间久长已延续多年。
# 积:一作绩。,缕:凡指线状物。
"当轩知槿茂":靠着栏杆方知木槿长得茂盛,
# 槿:木名,即木槿。锦葵科,落叶灌木。夏秋开花,花有白、紫、红诸色,朝开暮闭,栽培供观赏,兼作绿篱。花、皮可入药。茎的纤维可造纸。“颜如花落槿,鬓似雪飘蓬。”——五代·张正见《白头吟》
"向水觉芦香":对着水才发觉芦草真的很芳香。
"亿兆同归寿":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
"群公共保昌":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
# 昌:繁荣昌盛。,共:共同。
"忠贞如不替":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一,
"贻厥后昆芳":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
# 昆芳:后代有美好的名声。昆,指后代、子孙。,厥:文言代词、助词或副词,相当于“其”或“之”。,贻:赠给;遗留。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节令诗。诗歌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体现了人们对历史传统的敬重、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家国情怀,展现了节庆时欢乐祥和、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与美好祝愿,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2. 分段赏析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两句点明了时节特征。“临中夏”直接指出端午节处于夏季中间的时间节点,“时清”描绘出此时清爽宜人的气候,“日复长”则说明白昼日益变长。简单的十个字,从时间和气候等方面,清晰勾勒出端午节所处的时节背景,让读者对节日的时间特点有直观感受。“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两句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盐梅”作为初夏时节的水果,在端午节成为佐食之物,体现了该节日与当季物产的紧密联系,且这一习俗是古人代代传承而来。“曲糵”指代美酒,“传觞”描绘出人们相互劝酒、开怀畅饮的场景,生动呈现出节日里欢乐祥和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端午节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承上句,言端午习俗自古流传,年深日久,系在身上的五彩缕也愈发绵长。“事古”“年深”强调传统的延续性,“缕积长”既实写习俗物件,又暗含对文化传承的感慨。“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两句细腻描写了端午节的景物。诗人以“当轩”“向水”的视角转换,展现不同方位的景色。站在窗前,不经意间发现院子里木槿生长得极为茂盛,凸显出夏季植物蓬勃的生命力;靠近水边,便能嗅到芦苇散发的阵阵清香,从嗅觉角度增添了节日的氛围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端午时节独特的自然景致。“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四句表达了诗人作为帝王的美好愿景。“亿兆同归寿”寄寓着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幸福长寿,生活安康;“群公共保昌”期望各位大臣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国家的繁荣昌盛,体现出对国家稳定发展的深切期盼。“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强调若众人对国家的忠贞之心始终不变,必定能为后代子孙留下美好名声,既表达了对臣子品德的要求,也展现出对国家长治久安、传承有序的美好祝愿。
3. 作品点评
作者于这首诗中抛出引人深思的诘问:即便后世对屈原极尽歌颂、祭祀之能事,可屈原沉江这般悲剧终究已然发生,其遭受的冤屈绝非轻易便可洗雪。此诗语言浅近却意境深远,词句简练却意蕴深刻,极具艺术感染力与思想冲击力。
上一篇:唐·孟郊《劝学》
下一篇:唐·张九龄《春江晚景》